400-688-2626

学者建议设立诚信档案 把剽窃者列入黑名单

来源:成都市企业信用网 2009-08-20 09:01:12

各级各类学术单位都很看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正式出版的专著,认为这才算“公认的成果”。搞研究的人也把发表、出版成果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于是,学术期刊社或出版社作为学术产品的发布单

    各级各类学术单位都很看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正式出版的专著,认为这才算“公认的成果”。搞研究的人也把发表、出版成果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于是,学术期刊社或出版社作为学术产品的发布单位,其“鉴定把关”的作用及其“公信力”被不断抬高,似乎准予发表或出版的成果就是“修成正果”了。且不说编辑们有没有足够的把关水平,如今学术界在急切的功利追求之下制造的大量“学术垃圾”,已使期刊社、出版社不堪重荷。虽然推出了不少优秀成果,但粗制滥造之作实在不少,抄袭剽窃之作也挟势潜行。

    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抄袭剽窃现象是“显性”的:两相对照,一目了然。但有更多的抄袭剽窃是“隐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发现,在严重程度上或许略次,但其危害性却不允小视。如小篇幅地“引用”他人的关键学术观点、论证论据或精彩实例,掠人之美,而在文中不作提示。又如大篇幅地裁剪加工,编译他人文章,当作个人成果署名发表。更有“足智多谋”者,设定一个主题,围绕中心思想,收集不同国别、不同年代的他人的研究成果,经过一番“去粗取精”,移花接木,穿针引线,加头续尾,连缀成文。这类大作,有时甚至贴上“原创性”的标签,其实不过是集他人劳作之“大成”。

    近来,对于抄袭剽窃的讨伐之声不绝于耳,大家讨论学术体制和学术环境、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力图从宏观上深层次地解决问题。这种努力或许会取得一定效果,但短时期似乎看不见曙光。学术腐败已成顽疾,需要“综合治理”。其中学术产品的发布单位是应该有所作为的。千丈之堤,毁于蚁穴。长期以来,一些期刊编辑部和出版单位对抄袭剽窃行为事先未能严格把关、事发后则敷衍搪塞,也是酿成今日恶果的原因之一,难辞其咎。

    防患于未然固然重要,但发现一篇侵权之作追究一篇,也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学术产品发布单位可以建立类似汽车行业等的“产品召回”制度,并建立诚信档案,采取防止二次侵权的措施:一、公开宣布召回侵权产品。抄袭剽窃的问题严重的产品,当然更应该召回,不让它们继续侵害别人的著作权和糊弄读者;二、发现抄袭剽窃,期刊社和出版社不能再遮遮盖盖,而要公布真相,承认自己的失误,举一反三说明整改措施,同时点名批评作者;三、迅速与期刊网等联系,在相关网页或检索工具上对侵权作品贴上“抄袭剽窃”标签,日后把它删除,杜绝后患;四、建立诚信档案,不论是审读文章或书稿时发现抄袭剽窃者,或事后发现,都要将作者列入“黑名单”,并且通过同业组织等,定期互换这些“黑名单”,大家联手惩罚少数有劣迹者。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网售病假条 折射信用困境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2016-08-24 08:14:34

2020年个人信用档案90%覆盖


新快报 2014-08-05 16:13:5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