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惠州市四季綠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宋等3名股東向惠州某銀行申請貸款,僅提供了經營狀況資料並授權銀行查詢信用狀況,第二天450萬元貸款就已入賬。而在惠州市農業龍頭企業評定時,信用系統數據顯示其中有 ...
日前,惠州市四季綠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宋等3名股東向惠州某銀行申請貸款,僅提供了經營狀況資料並授權銀行查詢信用狀況,第二天450萬元貸款就已入賬。而在惠州市農業龍頭企業評定時,信用系統數據顯示其中有4家企業在誠信經營上有“污點”,它們的貸款申請被否決。一正一反兩個案例背后,正是在惠州悄然形成“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社會信用環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作為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市,惠州在全省率先建成“一庫一網兩平台”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目前入庫數據量超過2.3億條,信息採集量居全省各地市首位,並已基本實現全市33個部門數據實時共享交換。惠州還在全省率先建成市信用中心,主要提供信用報告打印、信用信息查詢和信用異議申請等,目前已免費出具信用報告1100多份。去年底,國家地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督導組到惠督導,認為惠州經驗值得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惠州市委書記陳奕威表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而信用體系是其中的重要基礎,社會信用體系搭建好框架后,關鍵要在應用上加大力度,養成全社會用信守信的風氣,讓守信者受益,讓失信者難行。
目前,部分行業已率先開展信用信息使用——在土地和礦業權交易領域,有49家企業入列“黑名單”,參與競買土地將被系統自動攔截﹔在工程建設領域,有6家企業因存在違法轉包等問題被處罰,兩年內在惠州無法承攬工程……
惠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統籌協調小組組長張瑛介紹,該市已在12個職能部門和公共資源交易、財政性資金分配、投資審批、工商、稅務等領域30個具體事項中使用信用信息,並在部分領域探索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
廣東金融學院信用管理系唐明琴教授對惠州的信用實踐給予點“贊”。她認為,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政府的推動作用十分重要,否則難以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的分散的信用信息集中起來實現交互共享,而且惠州政府帶頭應用信用信息,為誠信社會建設開了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