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一对多”客户不惜赔付违约金 重新购买私募基金

来源:证券时报 2010-01-08 14:48:08

本报讯 记者获悉,一些投奔基金专户“一对多”的私募基金老客户,正打算或者已经重回私募。当初由于对基金专户“一对多”充满期待,因而卖掉私募产品投向“一对多”怀抱,不料

  本报讯 记者获悉,一些投奔基金专户“一对多”的私募基金老客户,正打算或者已经重回私募。当初由于对基金专户“一对多”充满期待,因而卖掉私募产品投向“一对多”怀抱,不料想几个月下来,“一对多”的业绩反倒不如私募业绩,部分“一对多”客户又不惜赔付违约金,重新购买私募基金。

  据深圳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介绍,9月份,基金公司专户理财“一对多”产品集中发售,他的5位客户因为不满私募产品的业绩,赎回私募基金产品后转而购买基金公司“一对多”产品。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时不仅是深圳这位私募基金经理遭遇客户赎回现象,在上海等一些地方的私募基金,也遇到类似情况。

  “客户当初之所以赎回我的产品,主要是9月份一对多产品集中发售,成为当时的舆论热点,很多客户对一对多抱有很高的期望。”这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一些客户当时认为,首批基金专户“一对多”均由基金公司顶尖投资人才执掌,而且公募基金的投研平台要远远大于私募基金,“一对多”业绩优于私募基金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过,首批“一对多”在运作了近三个月后,部分购买了“一对多”的客户在对比了同期私募基金业绩后,发现不少“一对多”业绩不如私募基金。“一对多基金经理以前都是做相对收益的,一下子转过来做绝对收益产品,很多人实际上在投资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并未完全转换过来,而且相对来说,公募基金经理对蓝筹股了解更多,而私募基金经理对一些具有题材或重组概念的中小盘股更为关注,最近三个月里恰恰是中小盘股远远跑赢了大盘股。”上述深圳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最近三个月以来,他重仓了了几只物联网股票和3G概念股,业绩一下子上来了,而赎回他产品的两位老客户,其中一位已经赎回了“一对多”,转而重新回来购买他的产品,还有一位客户也打算“卷土重来”。

  基金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专户理财“一对多”至今运作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短时间的表现并不能说明什么,投资者应该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评价“一对多”,理性地做出投资决策。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