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论文抄袭现象不容轻视

来源:农民日报 2009-07-01 10:17:52

近来,学术界中频频出现的论文抄袭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因为,抄袭作为小学生都不应犯的道德错误,却在知识精英中大行其道,已严重地越出了社会道德底线。但是,如果只从道德层面来看待论文抄袭现象,而不深究其根源,则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近来,学术界中频频出现的论文抄袭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因为,抄袭作为小学生都不应犯的道德错误,却在知识精英中大行其道,已严重地越出了社会道德底线。但是,如果只从道德层面来看待论文抄袭现象,而不深究其根源,则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容易使公众舆论对于学术界的道德水平过于低估,有失公允。
  论文抄袭现象貌似简单,其原因却是多方面的。其一,目前大量的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已经走向了市场,由此,其生存、发展已不能依靠国家给予的事业经费,而主要取决于其能否从各个方面争取到课题研究经费、项目经费。在这一情况下,科研人员为争取课题、项目经费,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公关工作,而投入科研工作的时间、精力则相应减少,进而影响到科研工作的进展。这样,论文抄袭现象便由此滋生,使得较少时间内完成较多的科研任务成为可能。其二,不论是基础科研或是实用技术研发,科研课题、项目的选择均具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其所要求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从而科研工作完成后通过有关方面验收的难度也不大,这就在客观上为学术造假提供了可行性。其三,众多的课题、项目经费往往集中在学位较高、职称较高、知名度较高的科研人员身上,而大量未出名的科研人员则缺乏独立工作的机会。在这一情况下,尽快获得学位、职称对于科研人员的重要性凸显,而按照规定程序,学位、职称的授予必以达到论文、科研成果的量化指标为前提,由此,论文抄袭现象的蔓延便不难理解。其四,在科研人员忙于四处争取课题和项目经费的大背景下,埋头苦干的科研人员不仅要固守清贫,而且还要面临基本的工作条件缺失的困境,由此,固守清贫、埋头苦干等知识精英的传统美德已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则是学术浮躁之风,这样,论文抄袭对于个人道德操守的挑战也显得不那么过分了。
  虽然论文抄袭现象事出有因,不能简单地归之于学术界的道德缺失,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论文抄袭情有可原,恰恰相反,社会上下必须对这种学术腐败现象予以更严厉的问责。因为,从眼前利益的角度看,论文抄袭固然不能与权钱交易的官员腐败相提并论,但是,就长远的影响而言,论文抄袭现象蔓延的后果则极其严重,不容轻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今天,科技进步对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意义进一步显现,自主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而要不断增强科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就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埋头苦干,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去创造性地展开科研工作,而不是弄虚作假,把科研岗位变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看,论文抄袭直接危害到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岂有一丝一毫的纵容之理。另外,论文抄袭看似发生在两个科研人员之间,并未危害更多人的利益,但是,对这一现象的纵容意味着科研工作规则的诚信缺失,所有埋头苦干的科研人员将因此而普遍受到伤害。更为重要的是,学术界不仅承担着科研工作的重大责任,而且在社会范围内担负着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历史使命,因此,学术腐败的影响绝不会局限于学术界,而是将对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要全面遏制论文抄袭现象的蔓延,加强监管、严厉问责固然是必不可少的策略,但根本之计并不在于如何遏制抄袭,而是要为坚守道德、埋头苦干的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为其持之以恒的科研工作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这样,科研人员面前就会出现实干、抄袭两种可行的选择,而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而,当前者的可行性远远大于后者时,抄袭现象的杜绝便指日可待了。为此,在当前的科技体制改革中,必须明确改革的目标在于加强科技力量,而非单纯地裁减机构和人员。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除了用于解决眼前问题的课题和项目经费外,应以支持研究所、实验室的长远研究方向为目标,加大常年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
  总之,论文抄袭害不为小,其治理亦需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入手,而不是止步于道德评判。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孔晓艳代表:推动个人信用立法


北方网 2017-03-08 09:44:54

提醒:不要轻易透露自己身份证号码


互联网 2016-12-14 12:20:40

7月新规(图)


互联网 2016-07-03 13:48:02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