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图片源自网络 一年前,市民周女士通过太平洋房屋中介卖掉一处房产,留下了个人信息;可一年过去,周女士的手机再也没安宁过,受到不同中介轮番轰炸。 “周女士你好,我是某某房产中介公司的业务员。 ...
图片说明:图片源自网络
一年前,市民周女士通过太平洋房屋中介卖掉一处房产,留下了个人信息;可一年过去,周女士的手机再也没安宁过,受到不同中介轮番轰炸。
“周女士你好,我是某某房产中介公司的业务员。请问,您有房子要出售吗?”这样的电话几乎每星期都会接到。一开始,周女士以为业务员弄错了,还会在电话里耐心解释自己的房子已经卖掉。可随着来电公司越来越五花八门,不堪其扰的周女士只能在电话里“哀求”:“我已经没房子可卖,求你们别再打电话给我了!”
据周女士回忆,自己只在一家中介公司登记过卖房信息,而很多连名字也没听说过的公司也能准确说出昔日房产的地址、面积,这让她不得不怀疑该公司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可门店始终不承认有外泄客户个人信息的行为,并要求周女士拿出证据。无奈之下,周女士只能请求业务员将自己的客户资料从电脑里删除。“我明明亲眼看到他删掉了,可到现在还是能接到各种骚扰电话。”
个人信息成“商品”,有人想买就有卖
苦恼的不仅是周女士,大部分进行过房屋交易的人都曾遭遇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尴尬。刚在网站登记注册,楼盘广告短信便一条接着一条;买房合同一签,装修公司的推销电话就来了,家具店的追踪电话直接打到手机上;刚刚搬进新房就有中介来电询问“房子卖不卖”;就算卖掉房子还会有电话追问“有没有其他房子可卖”……莫名其妙,你的个人信息已经被“社会化”,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东方网记者暗访沪上多家中介机构,发现倒卖客户个人信息已成为房产行业公开的秘密。“电话营销是中介发现潜在客户的主要手段。”上海一家中介的房产经纪人向记者透露,中介能通过各种方式拿到房主的电话号码,比如物业公司、售楼处、同城的其他中介机构等。通常一个小区的业主资料根据“质量”可以卖到800~1000元不等,而所谓“质量”就是信息的真实、新鲜程度。“我们也不知道这种资料最先是从哪里流出来的,反正有人想买就有人卖。”
电话“骚扰”有技巧,圈内人士也没辙
另一位从业多年的中介唐先生告诉记者,为了防止业主厌烦而更换号码或引发纠纷,业务员手上的名单会流转,今天你打这个小区明天我打那个小区,而且公司规定一个业务员在一个月内只能对同一小区业主“访问”一次。他也坦承,即便有这些限制措施,业主接到的骚扰电话仍会很多。
除了房产中介骚扰房主,中介被同行骚扰、置业顾问被装修公司骚扰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小龙是上海某知名地产公司的新晋置业顾问,他向记者反映,虽然入行才3个月,但他已接到10多个求卖客户资料的电话。虽然他一再表态拒绝,但装修公司的“热情”仍不见减退。“我也很好奇装修公司是如何获得我私人联系方式的,通常留给客户的都是工作号码,私人手机只在公司内部登记过。”中介唐先生也苦笑称,“平时都是自己给别人发垃圾短信或者打电话,这样反过来被骚扰,确实挺烦心的。”
维权成本太高,专项法律亟待出台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有关人士指出,属于房主隐私的个人信息,如同商品一般被倒买倒卖,成为部分售楼人员和中介公司的赚钱工具,这种现象正在房产中介行业迅速蔓延,这是对公民隐私权的一种公然侵犯。
可现实情况是,多数人选择默默忍受这一切。平均每天收到3~5条垃圾短信的小袁告诉记者:“个人信息泄露以后受各种骚扰,利益损害不算太大,但是维权成本太高,而且根本不知道告谁,就算知道也很难搜集证据,所以一般不会专门花时间去维权。”
据了解,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未正式出台,只是在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中对个人信息保护做了一些规定。虽然今年2月,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但此标准的自律意味大过强制,对滥用个人信息的信息处理者如何制裁、由什么机构负责执法等问题依然没有明确规定。
不少法律人士认为,只有《个人信息保护法》尽早出台,依法对个人信息进行严密的监控和保护,提高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加大不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才能真正有效解决个人信息泄露、倒卖这个社会难题。
【他山之石】
美国出台了多项法律保护个人信息:1970年的《公平信用报告法》禁止信用报告机构滥用其掌握的个人信息。1974年的《家庭教育权利与隐私权法》规定,任何教育机构如果未经学生家长的书面同意或18岁以上学生本人的同意而披露学生的教育记录,将不能获得联邦资金的资助。2000年生效的《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要求商业网络的经营者在收集13岁以下儿童的个人信息时,必须事先征得可确认的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2005年美国又通过了一批法律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如《隐私权法》、《信息保护和安全法》、《防止身份盗用法》、《网上隐私保护法》、《消费者隐私保护法》、《反网络欺诈法》和《社会安全号码保护法》等。
法国曾颁布法令,强调个人信息优先的权利,禁止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采集和利用私人资料,其中包括诸如个人姓名、身份、电话、住址等相关信息。根据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特点,2006年,法国将原有相关法令进行了修改、细化,并成立了全国信息管理委员会,对使用私人信息的社会团体或个人进行严密的监管。如果利用行业之便掌握了他人信息,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隐私信息泄露出去,按照法国刑法可判处一年监禁和15000欧元罚款。因透露隐私信息对他人声誉或其他方面造成严重损害,可最高判5年监禁和30万欧元的罚款。
香港《个人资料(私隐)条例》规定,个人资料的搜集须以“合法及公平”方式进行;除非获得当事人同意,否则个人资料的使用“只可按当时所述明的用途”,违反规定者最高可被罚款5万港元及监禁两年。香港设有专门机构监管个人信息使用。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是一个独立的法定机构,旨在保障市民的个人资料不受侵犯,确保社会各界切实遵从《个人资料(私隐)条例》规定。在香港,大多数商家和企业也非常重视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无论是促销活动或是电话调查,不会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市民在银行、证券公司等开设户口时,也会被告知公司不会通过电话索取个人信息。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