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其中关于问责一条格外引人注意,意见指出:完善责任追究,建立领导干部任 ...
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其中关于问责一条格外引人注意,意见指出:完善责任追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
对于官员的问责制,并不鲜见,但将“生态建设“作为官员的问责指标,并且上升到“终身”,足见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能窥探出,官员施政过程中存在忽视生态建设的问题。可见,中央找到了深化改革,经济转型,社会深度发展的突破口,更找到了遏制这个突破口的人为要害,当前和今后,“绿色”政绩将成为官员的信用标签,也为广大干部又加了一个“紧箍咒”。
发展建设,这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提的最频繁的一个词汇,但不得不承认,在多数人眼里,这个“建设”会指经济建设,会用GDP说话,会用高楼大厦,厂房、铁路体现。确实,改革开放近30年,GDP平均增速9.8%,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小康迈进,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的奇迹。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国家实力大幅提高的同时,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摆在国人面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总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确实,不断恶化的生态已经被沙尘暴、雾霾、酸雨等自然现象多次警告,百姓对环境恶化的担忧也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建设高歌猛进的时候,生态建设慢慢浮出水面,并且将成为不可回避,一定要解决的“高山险阻”。
如果说我国生态恶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加速的经济规律,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情限制,是不良商企利欲熏心的必然代价,那么部分官员过渡最求GDP增长,盲目捞取政绩难咎其责。过去几年,大举招商引资,疯狂城市建设,一度推高了地方经济建设,也让一些地方官员对“GDP”趋之若鹜,唯GDP英雄论也曾占据为官市场。很多地方政府炸了绿山开工厂,毁了绿地建高楼,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成为考评一个官员能力的最重要指标。扭曲的政绩观不仅带来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也带来官场腐败这样的“社会生态恶化”,在中国快速稳步发展的宏伟蓝图中留下缺憾的一笔。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生活幸福,这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壮大的国家需要走的道路,如果这条路的方向是偏差的,我们必须反省。领导干部政绩应该以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文生态持续发展为中心,如果用祖祖辈辈留给子孙后代的青山绿水换得暂时的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假象繁荣,他们注定成不了人民拥戴的“公仆”,只能算是庸官一个,甚至成为历史的罪人,至于那些沽名钓誉,用社会公共生态资源换取个人利益的官员就更是要被万人唾骂。
十八大三中全会将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今后国家发展建设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很显然,中国的“国计民生”发展已经走上了转型、积累的高端道路,中国官员的政绩观需要“绿色”,它是一个官员的信用标签,也是当前及今后领导干部依法施政,科学为官,德行为官的正确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