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0户、2010年110户、2011年212户、2012年410户——记者从贵州省中小企业局获悉,贵州连续4年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等级评价,参评企业逐年增多,涉及行业面不断拓宽,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增强 ...
2009年100户、2010年110户、2011年212户、2012年410户——记者从贵州省中小企业局获悉,贵州连续4年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等级评价,参评企业逐年增多,涉及行业面不断拓宽,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增强诚信经营意识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信用评级活动真实反映贵州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为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2009年,省中小企业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委托评估公司为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在资金安排、银行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信用等级高的中小企业给予倾斜。2010年8月,省政府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及相关机构。2011年3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由省政府认定的第三方征信评级机构——贵州中鼎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免费为参评企业提供信用评级服务。信用评级涉及企业的财务管理、履约情况、成长能力、财务结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指标,是对企业发展前景和可信度全面科学的综合评价。信用评级划分为A、B、C三等共九个级别,最高级别为AAA。评级结果与政策扶持及资金支持相结合,信用级别越高,越能够在融资速度和额度上获得支持。
“通过连续4年的工作开展和广泛宣传,贵州中小企业对自身信用建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诚信经营意识有了长足进步。”中鼎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校喻介绍说。
随着政府和企业对信用建设重视度不断增强,不少中小企业尝到了信用建设的甜头。贵州中泉电气集团公司在2011年度全省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中获评AA级信用评级,该公司董事长陈律宇告诉记者:“是企业一直以来对政府、消费者、员工和公司股东多方面坚持诚信所产生的信用力量,让公司获得了飞速发展所必备的政策及金融支持。”
贵州彩阳电暖科技有限公司在2009年度信用评级中获得AAA-等级,助其银行授信从40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2011年度信用评级,该公司又提升为AAA级别。
针对每户参评企业,中鼎资信评估公司从资料搜集、数据录入、行业分析、报告制作、审核全部流程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确保评级报告客观公正。制作评级报告的同时,该公司还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规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账务管理、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及产品影响力、技术及产品创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未来上市潜力等多个方面对企业进行相应的管理诊断,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帮助参评企业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连续4年开展的信用评级活动,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全省各地区、各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有关政府部门获取了参评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内部管理以及发展能力等第一手材料,将以此为基础筛选一批信用等级较高、具备较好发展基础的重点上市扶持企业。
同时,信用评级统计数据也暴露出当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4年来,全省累计有832户中小企业参加信用评级,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的企业有328户,而获得AAA最高信用评级的仅有11户。
在2012年度全省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中,410户参评企业获得相应评级,黔驰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极熊实业有限公司、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分别获得AAA或AAA-信用等级。约83%的企业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约66%的企业存在内部管理特别是财务税务管理不规范问题;约71%的企业存在员工素质不高和人才匮乏问题;约73%的企业存在融资难和融资成本较高问题;约77%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
为此,贵州将持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在“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贵州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中引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培训,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深入了解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意义。根据企业信用等级状况和经营条件,评级机构将向其战略合作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进行融资推荐,并免费提供企业上市咨询服务。针对信用级别有待提高的企业,省中小企业局将发挥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专业优势,对企业提供包括人才培训、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产品推广等服务,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为给全省企业诚信信息征集、共享、发布等提供法律依据,《贵州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办法》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国内首家出台的调整信用类的省政府规章,《办法》建立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对守信的企业,在资质认证认可、表彰评优、资金扶持、落实国家优惠政策等活动中,给予优先安排,向社会公开企业守信情况;对具有失信信息记录的企业,不授予该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有关荣誉称号,向社会公开企业失信情况,让失信者上“黑名单”,加大失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