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改革国际评级体系媒体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世界评级集团董事长关建中做《国际评级体系改革报告》,与会嘉宾就国际评级体系热点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形成把改革国际评级体系推向一个崭新阶段的共识 ...
9月5日,改革国际评级体系媒体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世界评级集团董事长关建中做《国际评级体系改革报告》,与会嘉宾就国际评级体系热点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形成把改革国际评级体系推向一个崭新阶段的共识。会议由大公宣传中心副主任张俊主持,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十几家中央媒体相关领导和专家20余人出席研讨会。
自2006年确定了民族品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以来,大公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金融主权与经济信息安全的历史责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公为了维护我国海外金融资产安全,为了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凸显中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责任与影响,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整合优势资源,自主创新评级思想理论,研发评级标准,终于在2010年7月向世界发布首批国家主权评级报告,一举打破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百年垄断格局,大公由此作为一支新兴的评级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今年6月25日由大公首倡并推动中美俄三方联手成立世界信用评级集团,开启了改革国际评级体系这一伟大实践。所有这一切付出、努力和取得的成果,都得到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强大的舆论支持。目前,改革国际评级体系,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已进入攻坚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的历史任务,确定主攻方向,制定科学战略就显得十分紧迫与意义重大。
在研讨会上,关建中向与会央媒有关领导和专家介绍了改革国际评级体系的进程、路径和模式;介绍了在这场伟大历史变革中,中国和大公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他指出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充分暴露出美国三家评级机构的种种缺陷和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改革评级体系的呼声。今年世界信用评级集团的正式成立和双评级制度模式的推动,激发了世界各国对公正评级信息的期待。随后,关建中还介绍了大公正在巴黎和巴基斯坦开拓评级市场的各项工作。
结合关建中的情况介绍,与会央媒相关领导及专家就改革国际评级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型国际评级体系的模式选择、中国应扮演的角色三个焦点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研讨并积极建言献策。
在研讨中,《经济参考报》新闻策划部主任林玉对大公在改革国际评级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给予充分肯定。他建议,在改革国际评级体系中应该处理好国内和国际的关系。政府有关部门对大公“走出去”在国际评级市场上的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不能令大公这样优秀的评级公司“墙内开花墙外香”;他提出,目前大公提出的双评级体系比较接近于人类对信用评级的需求,大公近三四年的发展超出了想象,世界评级集团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经济日报》财经新闻部采访室副主任王信川认为,改革国际评级体系迎来了一个很好的时机。这几年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反思,学界、政府人士,媒体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现存国际评级体系确实存在不合理和不公平的地方,为改革国际评级体系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他强调,越来越多的人在质疑三大评级机构是在维护美国利益。他坦承,大公的努力迎来了良好开局,取得了很多成效。并表示推动国际评级体系改革不单单是大公一家的事情,更是整个国家的事情。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总监蔡万麟充分肯定了大公在评级理论创新的制高点地位,并结合媒体特点对世评集团的制度设计提出了建议。他希望,世评集团下一步需要研究推出新的项目并引起政府高层的关注。今天的研讨会将是一个新的起点,媒体应该积极探索进行广泛的舆论引导。
新华网总裁助理、董秘兼财经中心总监杨庆兵指出,改革国际评级体系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评级行业的标准是制高点、话语权也是风向标。他为大公提出从“大数据”到现实研究方法的宝贵建议。
在畅所欲言、气氛热烈研讨交流中,与会央媒相关领导和专家达成以下共识:一是大公作为改革国际评级体系引领者为评级理论创新和技术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改革国际评级体系应该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三是改革国际评级体系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央媒应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形成积极的舆论引导,为这一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汇集强大推动力,释放正能量。
与会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夏吉宣、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丛亚平、新华社央采中心主任记者李延霞、中国日报高级顾问张晓刚、人民日报海外版财经部主任记者罗兰、中国经济网财经中心主任曹驰、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马黎明、人民网财经研究院副院长邹卫国等领导在研讨会上先后发言,就提升大公的权威性、影响力和选择主攻方向提出富有建设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