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市场跨越式发展 信用债专才一将难求

来源: 中国证券网 2012-03-07 13:37:56

“年前我们一直在找信用债研究人员,但到现在一直没招到。”国内某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主管无奈地告诉记者。记者近日从市场了解到,伴随高收益债的等待起航和信用债基金的扩容,信用债研究人员“一将难求&rdquo

 “年前我们一直在找信用债研究人员,但到现在一直没招到。”国内某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主管无奈地告诉记者。记者近日从市场了解到,伴随高收益债的等待起航和信用债基金的扩容,信用债研究人员“一将难求”,其背后凸显的是在信用债大发展的过程中急剧扩大的人才缺口。

  评级公司成“孵化地”

  无独有偶,记者从上海某评级公司了解到,从去年年底开始,该公司人员流失现象特别严重。上海某评级公司评级总监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约10余名信用分析师相继“跳槽”,为近几年来该公司跳槽或离职人数最多的一年,其中,保险机构、基金公司等买方机构成了人才流动的主要去向。

  “我们人员流失还算少的,北京的一些评级公司被挖走得更多,评级公司成了信用分析人员的摇篮了。”上述评级总监进一步表示。正由于评级机构既有一套专业信用分析方法,又有实地调研经验的优势,所以信用分析师流动性较大。

  除了信用产品专业水平,薪资待遇不及同业高也是评级机构信用债研究人员跳槽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同为债市一员,评级公司的薪资待遇远不及银行、券商、研究所等机构。一位曾在评级公司就职过的券商投资人士告诉记者,一般而言,评级公司同等职位人员若跳槽至保险等机构,薪水能至少提高三成,而一个评级公司的中层薪资则仅与基金公司的高级研究员相当。

  央行行长周小川去年年底曾指出,评级行业需要依靠人才,依靠信息和数据积累,依靠丰富的经验,而且最后要由金融市场、由更广泛的投资者所认可,这是个中长期的过程。

  信用债还将继续扩容

  相对于国债等利率产品,以短融、中票、企业债、公司债为代表的信用债近年来急速扩容,成为信用债人才紧缺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大背景。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信用债(含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占据了债市发行券种的“主力”,去年发行的1354只债券中,信用债达到1048只,占总只数的77.4%,较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而随着今年高收益债等创新产品的酝酿推出,这一规模或将继续增长。业内人士认为,这也令机构对信用债的研究人才需求激增。某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各家银行对信用债都有内部的风控体系,与外部评级相比,更加看中内部评级,高收益产品的推出,无疑将进一步加大自身对信用风险的研究。

  不仅是银行,基金也是如此。以信用产品为创新方向的债基在不断增加,债基整体也加大了对信用债的投资比例。根据债基公布的2011年四季报,申银万国(微博)证券研究表明,2011年四季度,信用债杠杆在三季度“被动加杠杆”的基础上再次放大,无论是一级债基还是二级债基,全部提升了信用债的投资比例。

  “随着企业融资比例不断提高,信用债市仍将继续发展,未来对信用债人才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加大。”上述评级公司人士对记者坦言。对于一些交易性机构而言,信用债市场的大发展,令以往依靠利率产品的交易思路面临极大挑战,信用分析人才也“一将难求”。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2017年“诚信点亮中国”全国总结活动在京举办


《中国信用》杂志 2017-12-12 11:31:43

中国互联网征信创新共享峰会在京举行


中国青年网 2016-08-03 09:46:00

信用评级清一色AAA遭质疑


网络 2014-08-27 21:29:13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