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多重瓶颈制约 我国评级人才匮乏难题待解

来源:新华08网 2011-10-30 19:32:55

记者近日调研发现,人才短缺、流动频繁已经成为我国评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其背后的原因包括培养体系不健全、社会认知度低、信用环境差等。专家呼吁尽快把评级人才培养提高到新兴人才战略高度,建立系统、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我国评级业健康快

  记者近日调研发现,人才短缺、流动频繁已经成为我国评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其背后的原因包括培养体系不健全、社会认知度低、信用环境差等。专家呼吁尽快把评级人才培养提高到新兴人才战略高度,建立系统、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我国评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人才流失已成评级业发展瓶颈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建中谈到人才流失问题时,显得很无奈,“评级公司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人的锻炼也比较全面,但工作两、三年后,大多数都会选择跳槽,人员非常不稳定。人才流失已是评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据了解,随着金融机构自身内部评级系统的建立,急切需要熟悉业务的评级人才加入,于是从评级公司“挖角”成为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评级公司的人才正在向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流失。金融机构最大的优势体现在薪酬上,“金融机构开出的工资甚至是我们的10倍,对员工来说,这也是很现实的选择。”关建中称。

  中债资信研发部副总经理陈代娣表示,评级机构对研究人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掌握管理、会计、财务、审计、金融等知识,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专业分析能力。一般来说,做过评级的分析师,跳去金融机构作研究员完全可以胜任。

  “国外评级机构的顶尖人才一般都有20年以上的从业经历,这些优秀的分析师是他们核心竞争力所在。而在我国,评级公司已经成为给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输送分析师的学校。估计目前整个评级业对分析师的需求缺口在万人以上。”关建中说。

  多因素制约评级人才培养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我国信用评级人才流失和短缺的背后,存在着评级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社会认知度低、信用环境差等一系列问题。

  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高正平说,信用评级是金融服务业的“高新技术领域”,亟须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但目前国内没有培养评级人才的专业学校,信用评级也没有纳入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

  关建中也指出,虽然目前国内不少学校设有信用管理学院,但都是研究企业内部债权、债务管理等问题,根本不涉及评级。

  另外,我国评级人才培养还面临着师资力量匮乏的难题。天津财经大学大公信用学院副院长孙森指出,理想的信用评级师资是经济与工科的复合人才,需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金融、会计基础,兼顾风险管理技术经验。“现状是,金融、会计背景且深谙风险管理的师资难觅。技术经验丰富的风险管理师资较多,但评级业更注重信用指标的选择、权重的搭配等,这需要深厚的经济理论基础,仅靠技术经验难以解决。”

  在关建中看来,评级业人才难留,与评级作为新兴行业,市场地位和社会认知度较低有关。“从整个宏观环境来看,没有把其看作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行业,全社会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也没有提到日程上来。”

  据了解,为改变评级人才培养赶不上需求速度的困境,大公信用学院曾尝试开展风险管理、信用评级培训,但发现企业、银行积极性不高。“企业更多注重产品销路,对资金运转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考虑很少。银行也认为风险判断只要进行内部培训就可以,其实这与系统学习信用评级还差很远。”孙森说。

  此外,目前国内整体信用环境较差,评级公司员工缺乏成就感。一位在评级业打拼多年的人士表示,目前市场对信用评级“不重质量重级别”,造成评级公司更关注能拉来多少客户,而不是评级的质量。“对分析师来说,评级行业入行要求高、待遇低,每做一单业务,收入是固定的,评级质量不影响收入,因此没有事业满足感,最后就会选择离开。”

  建立系统、全面的信用评级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中国信用评级、信用管理是国际话语权,归根结底会落到人才上面。我国现有的评级人才培养与快速发展的世界评级业极不适应,需要加大支持力度。”高正平说。

  关建中认为,我国评级人才培养要有全球视野,下大决心和气力,建立高等级的、面向国际的评级学院,通过传播自身创造的符合信用经济发展规律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取代西方的已经被证明错误的评级思想,这对我国争取国际金融话语权具有战略意义。

  在办学模式上,高正平建议借鉴国家曾经对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设立国家直属的信用评级人才培养基地,在政策、资金、师资上予以支持;设立信用评级学科点,从海内外引进师资队伍,并与国际上的优秀院校建立交流合作机制,真正培养出信用评级的“本行业人才”。

  关建中表示,对评级业来说,实践性比理论性更重要,如果由学校自己开设专业很难符合实际需要,最现实的是走“校企结合”的路子,由有能力的评级机构与高等院校合办,兼顾实践性和理论性。

  据了解,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2007年和天津财经大学进行“校企合作”,开设“大公信用学院”,教学侧重“资信评级”方向,并将大公作为学生实训基地,提升对评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但是评级人才的培养,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关建中建议,把评级人才纳入高端紧缺人才范围,在职称评定、待遇标准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鼓励其长期从事评级行业,真正承担起行业使命和责任。(完)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大公首发P2P网贷黑名单


网络 2015-01-27 00:29:45

亚洲信用评级协会会长Faheem AHMAD


网络 2014-04-11 12:18:57

Coface公司简介


网络 2013-09-10 14:39:00

邓白氏注册档案


网络 2013-08-31 22:59:29

惠誉估计,去年中国内地非传统


网络 2013-08-19 21:53:06

标准普尔主权信用评级释义


网络 2013-08-13 22:46:57

穆迪高级副总裁:中国地方债不透明


新浪财经 2013-07-14 13:27:00

穆迪在中国


网络 2013-08-05 00:00: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