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与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
来源:网络
2011-08-24 13:24:32
今年4月22日,继标准普尔(Stan-dard& Poor’s,S&P)和惠誉(Fitch)之后,美国信用评级公司穆迪(Moody’s)宣布降低希腊主权债务的信用等级。当日希腊国债市场价格大跌,融
今年4月22日,继标准普尔(Stan-dard& Poor’s,S&P)和惠誉(Fitch)之后,美国信用评级公司穆迪(Moody’s)宣布降低希腊主权债务的信用等级。当日希腊国债市场价格大跌,融资成本(收益率)飙升。4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希腊政府正式向该组织申请贷款,要求救援。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国际社会已就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及防止“百年一遇”危机再次发生必须改革信用评级业形成共识,但主要的信用评级机构没有一家倒闭,也没有受到处罚,并继续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对迪拜、希腊等债务危机的进程发挥巨大的影响。
主要信用评级机构对经济与金融的巨大影响是由该行业在金融产业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信用评级就是对金融交易主体(公共或私人机构,包括一国政府、个人、金融市场或产品)履约能力或偿付能力的评判。这种评判是金融交易、投资决策的基础。虽然金融市场的一些价格,例如信用违约掉期(CDS)行情、债券市场收益率等更经常,甚至可能更准确地提供交易主体将来可能违约的信息,由于并不是所有的金融产品,交易主体都有持续可观察的市价,而且市场价格往往波动很大,相对稳定、跨周期的信用评级因此在金融交易决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信用评级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危机后逐渐成为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当局所依赖的参数或工具,其影响又随着金融全球化而超越国界,主要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世界主要经济体已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的重构,包括对银行、证券、信用评级等金融相关行业监管的改革。二十国集团(G20)2009年关于加强金融监管的研究报告承认主要信用评级机构“依赖错误的方法”、“缺乏透明度”且“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即自身的谋利冲动与公正评级的矛盾,作者注),因此助长了金融危机的形成和扩大。然而,尽管国内外对危机根源和教训的众多分析已明确指出除了技术上的原因和监管缺失,国际信用评级业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美国三大私有信用机构(即穆迪,标普和惠誉)对该行业在全球范围的寡头垄断,各主要国家在G20框架内目前达成的改革共识仅限于将信用评级机构纳入监管当局的视线,也就是对涉及金融监管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登记注册,并要求这些机构自律,遵守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制定的行为准则。
最近我国有关部门关于信用评级与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份研究报告突显了一个业内熟知,但公众及相关决策层了解不多的事实:相对于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的信用评级业严重滞后。目前美国的三大私有信用机构通过并购已占有了我国评级市场的三分之二。由于信用评级涉及信息,包括敏感信息的搜集与分析,涉及所有从事金融交易的行业,包括要害、敏感行业和部门,我国信用评级业落后,美国企业垄断的局面严重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