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教育部5日提醒考生,在高考中的违规行为,除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外,还将被记入诚信档案。(6月6日《北京晨报》) 又到高考,作弊成为热点话题。信息时代,作弊与反作弊的斗法,充满了惊心动魄的高科技特色。虽然作弊的总是少数
教育部5日提醒考生,在高考中的违规行为,除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外,还将被记入诚信档案。(6月6日《北京晨报》)
又到高考,作弊成为热点话题。信息时代,作弊与反作弊的斗法,充满了惊心动魄的高科技特色。虽然作弊的总是少数,虽然作弊的“魔高一尺”难以对抗反作弊的“道高一丈”,但总有些许作弊者能够成功。一个作弊者得逞,就会影响整个高考的公平。事实上,无论哪种考试,只要充满利益性,都不可能根绝作弊。这是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所决定的。
因此,治理高考作弊,绝对归零是空想,将之减少到最低限度才符合实际。教育部给出了两剂药方,一是依规定严肃处理,一是诚信档案。按理说,这一硬一软,两手兼施应该很有效。但是严肃处理的话年年都说,其威慑性就大大降低,在作弊者眼里,俨然就是麦田里吓雀儿的稻草人。事实上也是这样,按照《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对作弊者的处理,无非是取消其当年全国统考各科成绩,同时给予下一年度不得报名参加全国统考。最“严肃”的,就是天津蓟县的高考弊案,7名学生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获刑,不过最高刑期只有6个月。
可见,高考作弊的成本并不高,违规的结果并非“严惩”而是“严肃”。再说高考诚信档案,2005年就已经要求建立。但问题是,在全民征信系统尚未建立的情势下,高考诚信档案的普适性大打折扣。如果说一个考生的作弊瑕疵不能使其未来的工作生活严重受挫,建档有何意义?可见,治理高考作弊的现有规定,有软硬兼施之形,而无有效治理之质。
提高治理作弊效能,除了执行有力,还在于强化惩戒力度,这是至为关键的。至于向考生灌输诚信高考观念,建立高考诚信档案,只能说辅助治理之策,实在是不能够当真。诚信属于道德自律范畴,没有严格的他律作为基础,诚信意识难以入心入脑,诚信习惯也难以养成。
所以,治理高考作弊,固然要软硬兼施,但是硬得更硬才是硬道理。在这点上,现代人不仅要学习老祖宗,也要学习人家老外。
老祖宗发明了科举制度,因此形成了完备的治弊之策。以早期科举的唐朝为例,若考官舞弊(请托、泄题等)要么罚俸、要么贬谪,玄宗朝记载:“吏部宏词科举人露泄题目,为御史台所劾。侍郎裴稔改国子祭酒,郎中周敬复罚两月俸料,考试官刑部郎中唐扶出为虔州刺史,监察御史冯颛罚一月俸料,其登科十人并落下”。若考生作弊,则不仅取消一次或数次录取资格,还会连坐保人。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僵化为“八股取士”,但是对于舞弊者的惩戒也最为严苛。在明朝,查实科举舞弊,是要掉脑袋的。清朝最严,按《大清律》,作弊考生,要枷号三个月示众,杖一百,最后还要发往边疆充军。最严的,甚至要施以残酷的腰斩之刑,雍正朝就判舞弊的考官河南学政俞鸿图腰斩刑。众人皆知的还有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就曾因涉入科场舞弊而差点被杀头,使得鲁迅家庭因此而败落。
如果现代人高考作弊的成本像古人那么高,甚至要搭上将牢底坐穿或赔上性命,侥幸作弊之徒恐怕会大大减少。现代文明社会,固然不会盲目拟古,学古人残酷严苛之法。但是法治社会,还是要提升惩治高考作弊的力度,适当提高作弊的违法成本,最起码也要达到让其身败名裂的地步吧。
再说学习老外,既要学习人家的法治经验,也要学习人家的诚信体系。但是必须明白,没有法治托底,诚信就是一句空话。
治理高考作弊,看似简单,其实折射了中国社会的法治水平、诚信意识和执行力,故谁都不能小觑这个问题。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