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理财周报》一篇名为《证监会暴怒:赛迪顾问造假涉及100公司》的文章在业内惹得沸沸扬扬,后经报道的主体赛迪顾问的澄清及《理财周报》不实报道的道歉将此次事件最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本以为事件应该到此为止,但令人不解的是,笔者发现仍
前段时间,《理财周报》一篇名为《证监会暴怒:赛迪顾问造假涉及100公司》的文章在业内惹得沸沸扬扬,后经报道的主体赛迪顾问的澄清及《理财周报》不实报道的道歉将此次事件最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本以为事件应该到此为止,但令人不解的是,笔者发现仍有一些媒体在就此事予以报道,其内容也几乎是已经被当时双方证明了《理财周报》不实报道的翻版。
为何一个如此简单到常识性的问题会依旧惹得媒体的炒作呢?其实这和近两年来某些媒体的浮躁不无关系。
中国媒体间竞争的惨烈这两年可谓是有目共睹。虽然媒体对外宣称内容仍是核心竞争力,但内容大同小异,刻意的炒作,甚至互相抄袭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网络资源的丰富,又为这种模仿和抄袭提供了方便的途径。这使得如果一篇文章报道失实的话,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度被放大。而真正造假媒体为此付出的成本又不足以起到震慑的作用,所以不实报道实有出现,这恐怕也是当今媒体在社会和公众心目中下降的主要原因。
例如《理财周报?的有关赛迪顾问的报道,从标题上就很雷人,其中的证监会、暴怒、造假、100等字眼,可以说都是吸引眼球的关键因素,如果不看文章的内容,就足以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但令人遗憾的是,题目再雷人,内容才是核心和关键。其实在所谓的事件真相披露前,该文章就存在一个最致命的错误,即没有对该文章主要当事人,即赛迪顾问和证监会的一手采访资料,其实到这里,这篇文章基本上已经背离了新闻报道要首先直接采访当事人的宗旨,尤其事关一个企业名誉的文章。而文中所谓的采访资料来源基本来自于于赛迪顾问业务相关的公司,缺乏独立第三方的采访资料,这使得该文章佐证的采访资料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已经完全丧失。这样来看,该文章简直就是本末倒置。
事实终归是事实,事后该媒体的道歉和赛迪顾问的声明给了不明真相的读者一个最客观的回答。但令然笔者感到不解的是,即使是在事实已经澄清之后,仍有一些媒体再炒冷饭,难道这些媒体的记者不关心此事的进展吗?如果是,就已经没有必要再去炒作了,如果不是,那笔者真的怀疑这些媒体的用心何在?他们究竟是关心事实的真相,还是只为了再度吸引不明真相的读者的眼球,如果是后者的话,那简直是太过于稚嫩,这无非让自己又成为一个造假的媒体,让自己的公信力再度下降。更令笔者困惑的是,随着赛迪顾问报道真相的说落实出,近日又有媒体开始将矛头指向了赛迪数据,其实各市场调查和咨询公司,因为统计和分析方法的不同,给出的结果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是同一家公司在不同的时期所调研的数据也会有所不同,毕竟产业和市场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这点连国外知名的市场和咨询公司都不可避免。
也许是之前赛迪顾问处理针对于自己失实报道媒体的处理上过于宽容(据称赛迪顾问除了要求澄清事实和道歉外,并未在进一步深究该媒体的责任),所以助长了个别媒体的一假传假,甚至是继续造假的,有悖于新闻基本准则和操守的行为。由此笔者认为,媒体的公信力的保持和重建,需要的不是什么盲目跟风的炒作,而是首先真实、客观地披露事实,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如果连事实都不是的话,即使观点再犀利,标题再雷人,最终也会是适得其反。
中国有句俗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当媒体对于赛迪顾问的虚假报道已经公之于众之后,就好像是魔术已经被人识破,再演下去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