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信用成为热门话题,国务院法制办明确个人不良信用使用期不得超过5年,央行接着“趁热打铁”,透露说“今后个人水、电、气缴费以及欠税情况等都将纳入信用记录。”(《长江日报》10月15日)
银行业内人士紧跟其后“敲边鼓”,“今后公民一年内查询信用报告两次以上的,可能要收费,这是国际惯例。”又一个国际惯例“闪亮登场”,由此推理,个人信用或将成为金融机构的新财源。
不久前央行副行长苏宁说,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已为6.4亿公民建立信用档案,其中有信贷记录的1.4亿人(《人民日报》3月17日)。现在,央行要武断地将水费、电费这些毛皮小事纳入个人信用范畴。该不该如此,很值得商榷。因为这些缴费很频繁,逐月或最多两个月须交一次,稍不留意晚交就被记入信用污点,“黑锅”一背5年,岂不冤枉?因此是否纳入信用应该听证,即使有必要进入征信系统,前提也应是相关部门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缴费提醒服务。
笔者建议个人信用记录应增加听证环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信用档案收录内容,如设置哪些栏目?收录哪一类信息?通过什么渠道或哪个部门采集信息?录入“黑名单”的标准是什么?该怎样处罚等,这些直接涉及信用档案本身设置是否科学、合法、合理。
二是查询个人信用报告该不该收费?常识告诉我们,信用信息越多、越细,涵盖面越广泛,公民使用信用报告就越频繁,如今包括二手房买卖交易、办理房屋贷款等,都需要提供个人信用报告。随着信用体系扩大、完善,今后使用信用报告的频率将更高,金融机构每年免费提供一次是不够的,不应动辄用国际惯例说事儿,美国收费我们就非收不可吗?即使收费也只能收取工本费,不能有一分钱的利润,总之银行不该通过个人信用牟利。
信用档案不仅涉及个人“经济生命”,更关乎人的尊严、信誉、道德,不能有丝毫的轻率,公开、透明、公正、听证,必不可少。同时,还要建立申诉机制与渠道,接受公民投诉,及时纠正信息收录错误的行为。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