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各级部门筹资上百万对云南贫困县陆良县的雨古小学进行重建,建筑面积达1125平方米。但是校方仍四处奔走希望再获得149万用于配套设施建设。记者走访时发现,目前该校共有76名学生,即人均享有1万余元教育经费,远 远超过了云南省人
2006年,各级部门筹资上百万对云南贫困县陆良县的雨古小学进行重建,建筑面积达1125平方米。但是校方仍四处奔走希望再获得149万用于配套设施建设。记者走访时发现,目前该校共有76名学生,即人均享有1万余元教育经费,远
远超过了云南省人均水平的600元。(5月28日《都市时报》)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优化边远艰苦地区中小学校的教育“硬件”和“软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和条件,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作为一所只有76名学生的贫困县小学,在投入上百万元建成后,校方和当地村委会并不满足,一直向上级多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叫穷”,而他们叫穷的“底气”来源于配套设施的资金缺口:“微机室需投入2.08万元,语音室需投入5.92万元,学校大门需投入10万元,学校围墙需投入20万元,绿化面积需投入24万元……”。乍一看这些配套设施似乎真的“一个都不能少”,他们叫穷也似乎具有合情合理的现实依据,但假如严格按照这些标准建造,学校现代性和豪华性倒是足够了,鹤立当地也不会存在任何问题,只是不知道是否奢侈和“浪费”得与当地实际格格不入,也不知道配套设施的功能是否能得到有效发挥。
正如一些专家所说,我国的一些基层地方存在一种“叫穷习惯”,他们往往不顾国家和社会的财力现状,一味考虑自身的过度需求。而叫穷之所以成为“习惯”甚至悄然“流行”,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会哭的孩子饿半死。因此,一些单位和个人不管“真穷”还是“假穷”,放开喉咙就“叫”,甚至执著而大声地“叫”,至于“底气”如何、需求是否过度等则不属于他们理性思考的范畴。实际上,现实里的叫穷不专属于基层,而且除了叫穷,还有叫苦、叫累等等。而一些单位里“吃亏”的常是那些只做不说的“老实人”,而那些做了一丁点事甚至基本没做事却“叫”得最凶的人,往往会受到更多重视、体谅和关怀。
不可否认,一些单位和个人的真实困难,的确通过叫穷这种方式得到了妥善处理和解决。但放大“叫穷”的功能甚至把“叫穷”当作一种习惯,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则显得有点别扭和不太正常。它既会导致一种不公平的博弈环境,让那些不会“叫”、不愿“叫”的单位和个人受到与实际困难不对等的重视和对待,而且还折射出上级职能部门到基层调研不够、对基层困难了解不充分的逻辑。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有效杜绝缺乏“诚信”的叫穷现象,还社会一个“同等条件同等对待”的稳定环境,在切实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各级职能部门还应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准确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和实际困难,同时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和信息反馈渠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办事,从制度上、措施上保证现实困难解决的可能性、科学性和公平性。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