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手机号码由多达11位数字组成,充话费时,错一个数字或数序,钱,就可能进了别人的账户。生活中,总有这样的“马大哈”,类似的事情,时常见诸报端。本报也经常接到读者或网友此类的投诉,诉说自己充错话费的经历和索要话
现在的手机号码由多达11位数字组成,充话费时,错一个数字或数序,钱,就可能进了别人的账户。生活中,总有这样的“马大哈”,类似的事情,时常见诸报端。本报也经常接到读者或网友此类的投诉,诉说自己充错话费的经历和索要话费的种种遭遇。事情虽小,却令人平添烦恼。那么,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解决呢?拒绝返还被误充的话费,是否属于不当得利?应该如何追究呢?
充错话费索回难
“好郁闷啊,我帮男朋友充话费,把他的手机尾数弄错了一个数字,结果把话费充到别人手机号上了。”前些日子,一位刘姓读者向记者反映说,男友工作忙,让她代充话费,她到通信营业厅交了100元钱。当晚,男朋友下班回来埋怨她:“你怎么没去给我充话费呢?害得我电话都打不出去了。”刘女士急忙核对交费发票,才知道自己一马虎,张冠李戴了。她马上打电话给被误充话费的那位,对方是一女的,刘女士首先为自己的失误向对方道了个歉,并约对方晚上一起吃个饭,表示一下歉意,如果对方能将话费退还给她,她会非常感激。起初,对方的态度很爽快,大度地说:“这没什么,谁都有个失误的时候。”这时,刘女士只听手机里面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你‘彪’吗?给什么给!”结果,那女的态度就立马变得吞吞吐吐的了,说:“今天晚上我没有时间,等改日吧。”说完,就挂机了。
第二天,刘女士再打电话,对方就不接了,她打了二三个之后,人家干脆关机了。她又试着用公用电话打过去,对方接了,可一听是她的声音,立马又就挂了。后来,她还曾试着给对方发短息,好话说尽,可发了六七个短信都如石沉大海。再后来,她又用别的手机给对方打电话,这次是对方的男朋友接的,一听是刘女士,说了句让她哭笑不得的话:“你就当‘献爱心’了,谢谢你!”说完,就关掉了手机。
无独有偶,一位李姓读者去买充值卡给朋友代充手机话费,在输入号码时,不小心按错了一个数字,结果话费充到另一人的手机上了。他打电话给那人,要求对方退回误充的话费100元。对方找了个借口,称自己的手机不是本地的号,拒绝还钱。
不退钱属不当得利
现实生活中,充错话费的“马大哈”大有人在。发现错了,“马大哈”们大多会下意识地直接打电话给对方,希望对方能够把话费充回来,或者同意让通信营运商从其账户中划扣。但事实上,面对“天上掉馅饼”,肯老老实实“吐”出来的机主并不多。那么,这种行为属不属于“不当得利”呢?
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律师,得到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机主拒不返还被误充的话费,这种行为构成不当得利。山东乾元律师事务所的李建丽律师介绍说,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根据该一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自己受益,却致使他人受到损失的一种事实状态。
不 当得利的特点有四:1、一方取得财产利益;2、另一方受到损失;3、取得利益与受到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4、没有法律上的依据。故上述事例均符合不当得利的特征,即:1、被充错话费的用户取得了财产利益——话费;2、充值人受到了损失——话费充值到了别人的手机上而不是自己的手机上;3、得到话费与失去话费之间有因果关系——充值人因将号码记错、按错等产生的错误充值行为,这一行为是因,话费充值到别人手机里是果;4、没有法律依据——充值人没有法定的义务或约定的义务给被充错话费的用户充值。据此,作为被充错话费的手机用户应当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将取得的不当得利即话费返还给充值人。
讨话费软硬方法都难为
既然属于“不当得利”,那么,充错话费的人又该如何讨回话费呢?针对这个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通信营运商、消协、律师和法院,得知目 前解决此类问题,大体有4种方法:一是自行协商,二是通过通信营运商协调解决,三是到消费者协会投诉,四是打官司。看似方法很多,但实际操作起来,情况并不乐观。
自行协商,多数行不通。得便宜的一方很少会主动退还话费,接到追索话费的电话,要么挂掉,要么关机,让人奈何不得。
通信营运商的态度明显对“马大哈”们不利。记者对联通、移动、网通的客服分别进行了采访。营运商的解释基本一致:如果是营业厅的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将客户的话费充错了,则由工作人员承担赔偿;如果是客户自己弄错了,客户必须在误充话费的当天,拿着交费单据到营业厅确认情况,如果确实是误充了,工作人员要征得误充号码的机主同意,如果对方同意,工作人员就可以从其个人账户中划扣回来,而如果对方不同意,那就没有办法了。
“对方本来就属于不当得利,为什么还要征得对方的同意呢?”针对这个问题,通信营运商的解释是:“工作人员无权私自支配客户的个人账户,不然,客户的资金就不安全了。”
找消协投诉又如何呢?据市工商局消保科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解决此类问题主要靠协商,即通过误充者提供的手机号码跟对方联系,陈述利害关系,动员其退款。如果对方就是不配合,也无计可施。
前三种办法,都把“宝”押在机主的道德素质和诚信程度上,碰壁的概率比较高。难道就没有一种硬性的办法可以解决吗?打官司是否能行得通呢?通常,人们充话费的金额,少则三五十元,多则二三百元,打官司不仅麻烦,而且追究的这点钱跟诉讼费都差不多了,大多数人认为不值得,这是目前人们不愿意选择打官司这一途径的主要原因。
那么,如果决定要打官司,都需要准备哪些证据?据山东乾元律师事务所李建丽律师介绍,首先应当保留话费充值的记录,以证明当时话费充值错误的。其次是话费充值到谁的手机里的证据。如果充值时,当场就能够打印出书面的充值记录,包括发票上能够明确显示充值的号码,发票就是证据,如果没有这些,就需要通信营运商配合调查,确认到底是充到谁的手机里了。
另外,到法院打官司,首先要提供被告的姓名和地址,不然,法院根本没法立案。那么,对机主的这一个人信息,通信营运商是否能够提供呢?通信营运商的答复是,因为客户的信息是保密的,不会随意对外泄露,如果确实需要,可以通过公安或法院等部门,与通信公司安保部门联合进行调查。也就是说,对其他客户是不会公开的。
看来,通过打官司这一硬性办法来解决,需要过的“坎”还真不少。由此不难看出,解决充错话费这点“小事”看上去办法很多,可实际上却没有一种是简便且切实可行的。
自己小心最为宜
针对目前存在的这种尴尬局面,业内人士提醒市民,通过购买充值卡或使用空中充值的方式缴纳话费是一种比较便捷的服务方式,但是由于个人操作失误,容易造成充值号码输入错误,导致为别人的手机缴纳了话费,给自己造成损失的情况。目前,尚没有在技术层面上进行防范的安全手段。建议手机用户在使用空中充值的方式进行充值的时候,最好先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纸上,仔细核实后再交给充值点的办理人员,尽量不要口述,造成号码信息传递错误。使用充值卡进行充值的时候,要保证按键使用准确,避免号码输入错误。
调查手记 呼唤社会信用体系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感到,目前解决此类事情,主要还是依靠道德约束,而一旦碰到一位见利忘义者,这种软约束就显得苍白无力。这种现象再次提醒我们:人的诚信和社会的诚信是多么重要!据了解,目前,我市法院系统已经与银行部门联手,建立信用体系,定期不定期地将那些有执行能力却拒不履行的“老赖”登记到“黑名单”中,让这些“老赖”在贷款等方面受到限制,这给了“老赖”们一定的震慑作用。如果能将这一信用体系推广开来,建立一个覆盖各行各业的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将企业和个人都纳入其中,人人背后都有一个诚信档案,将那些不讲诚信的不良行为一一记录在案,对有诚信污点的个人或企业在投资、出国等方面做出相应限制,相信,谁都不会为了眼前的这点蝇头小利而放弃长远利益,自然,充错话费这点“小事”就迎刃而解了。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