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届毕业生找工作已经“大头朝下”,按理多数用人单位的招聘也该告一段落,但在大大小小的招聘现场,仍有一些单位在重复招人。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发现,其中不少单位是“熟面孔”—&
2007届毕业生找工作已经“大头朝下”,按理多数用人单位的招聘也该告一段落,但在大大小小的招聘现场,仍有一些单位在重复招人。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发现,其中不少单位是“熟面孔”———在才市上不止一次设过摊摆过点。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反复进入市场招人的单位,有三成的职位是因毕业生私自毁约导致的重复招人。
招聘会频现“熟面孔”
市人才市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去年底到现在,他们举办了大大小小数百场招聘会。前不久,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来登记招聘展位的单位不少是“熟面孔”。一问原因,单位都很焦急,有的说“去年底招的应届生没来报到,现在单位等着用人,只得重招”,有的干脆称“下次招人坚决不要应届生,他们中的少数人太不讲信用了!”
据这位工作人员粗略估计,有30%的职位是因毕业生私自毁约,导致用人单位重复招人。
记者从去年底和最近的招聘会中,挑选出规模相当的4场,进行比对后发现,有53家单位相同。
说到毁约,我市某大企业人力资源部聂先生深深地叹了口气。他说,去年底,他们特地赶到西安等地高校,招聘了60名应届生。按签订的就业协议约定,今年年初,这些毕业生应该到公司实习,可快到报到日期时,单位陆续接到毕业生的毁约电话。
聂先生说,那次招聘会上,他看中一个电子专业的研究生,从笔试、面试,到二轮面试,该生表现都很优秀。签订就业协议书时,该生表示很愿意来南京工作,公司把此人当作重点培养人才留了下来。可到南京实习不到一周,该生突然提出已被某研究所录取,于是毁约走人。到目前为止,去年招聘的应届生中,已有17人毁约。
毁约并非个别现象
某电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陆女士说,去年底,他们在招聘会上招聘了56名应届毕业生,到目前为止,有13人未按时报到。这种临时毁约现象并非今年一年,2006年,他们招聘了43名毕业生,有11人毁约;2005年,他们招聘了42名毕业生,毁约的有13人。
某酒店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严先生说,他们在去年底的大型招聘会上,招聘了100名应届生,可到目前为止,只有70人到岗实习,有30%的人因跳槽、考研、考上公务员而毁约。
重复招人增加企业负担
“毕业生毁约对企业是一种损失,从校园宣讲会、招聘会,到笔试、面试,最后的比较、审核、敲定,为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企业要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一旦毁约,将意味着企业在这之前所做的都是一场空。”某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郑先生称。
某单位一位经理说,除了人力物力的损失,企业最担心的是造成一种毁约恶性循环。因为当大学生提出毁约时,企业所有招聘活动都已结束。原来候选名单上的学生,多半已经和其他单位签约。如果再从这部分人当中挑选人员,就可能造成新的毁约,形成恶性循环。
毁约频繁有损应届生诚信度
对此,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称,应届生毁约的原因很多,包括薪水、专业、出国、家庭等等。尽管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毁约是迫不得已,但频繁毁约大大降低了应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心中的诚信度,以致不少单位招聘时拒收应届生,从而导致应届毕业生求职难度进一步加大。
这位负责人说,应届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准确定位、慎重选择。过分在意薪水、福利待遇等而草率签约、毁约,都属于不负责任的行为。毕业生应着眼职业发展前景,踏踏实实从基础岗位做起,才能从中学到真正有益的工作经验,求得大发展。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