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可以作为一个新型战略资源来开发利用
来源:网络转载
2008-07-05 10:34:49
今天我们召开中国信用理论与实践的高层研讨会感到形势喜人,同时形势逼人,形势喜人就是说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政府机构、企业关注重视信用问题,推动信用建设的发展,但是形势逼人,与一日千里的社会进步,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相比较我们的信用
今天我们召开中国信用理论与实践的高层研讨会感到形势喜人,同时形势逼人,形势喜人就是说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政府机构、企业关注重视信用问题,推动信用建设的发展,但是形势逼人,与一日千里的社会进步,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相比较我们的信用问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大大落后,所以说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开这个研讨会。回顾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觉得我们的研讨会与信用理论实践联系起来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个未来的一二十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又一个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启动,当时出现的持续发展比较快的阶段,现在是又一个新阶段,也是发展比较快的,又是我们的预测期,十几年、二十年这段时间,主要有三个比较长期性的因素起作用。一个是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城市化;还有是世界工厂,我们中国现在应该说制造业,世界跨国公司,联合世界工厂;第三个消费结构的升级。三个因素是整个发展趋势,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是相互互动的,相互起作用,这必然推动我们今后经济发展一二十年应该说都是持续发展,并且比较高的,比较稳定的快速发展,这个趋势不会变化。问题在于我们面临的一二十年发展比较快的,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中国信用建设怎么办,消费结构升级了,我们中国信用管理体系升级了吗,与世界工厂,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联系的,企业的信用,个人的信用,以至于政府的信用能不能与时俱进,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座的专家、学者群策群力共同研讨,并且在我们实践中去探索。
第二个问题在当前国民经济从过去的以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逐步地向政府与企业共同拉动型的增长方式去转变期。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现在是企业与政府共同拉动,比如说今年上半年国有的政府投资增长很快,但是民间的投资也很快,非国有投资这块很快,今后发展的趋势就是国有的投资会缓慢的减少,政府的投资这也少一点,但是全社会投资总量是增长的,这个态势不会变,政府国有的投资这块减少被民间投资,非国有的投资逐渐弥补了,并且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民间投资会超过政府投资,当然现在还差一点,面临政府与企业共同主导,并且民间的投资弥补政府的投资都不足,这个情况我们的信用建设过去是政府的信用需求比较多,主要操作是政府的信用需求。比如说企业要运作,要经营,找银行贷款,我们个人也是寻找政府的信用,到银行存款居高不下,个人信用有吗,企业信用有吗,个人信用没有真正的银行卡,信用卡,所以怎样在今后我们中国信用建设,怎么在淡化政府信用需求,稳定发展企业信用需求,启动个人信用需求,这方面也是大课题。
第三个方面,经济过热的问题。最近这段时间经济过热议论很多,讨论中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说经济开始过热了,有的人说局部过热,有的人说经济没有过热,但是我觉得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问题,经济有没有过热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我只讨论不管经济过热还是不过热,在任何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你都要防止经济过热,我觉得这是我们信用中心要做的,目前我看专家学者讨论经济过热的问题,怎么防止,怎么预防都是从政府调控,都是从市场调节方面做文章,我们的信用建设,信用体系这块能不能起作用,增强企业的信用风险意识,提高企业的信用信息市场开放度,网上信息管理体系,这都有利于我们企业在万一出现经济过热或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怎么规避预防商业信用、产品信用、金融信用风险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有我们这个信用建设这一块,可能在经济过热中会起到我们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与市场不一定能起到作用,我们结合经济发展这三个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我现在有一个思路,认为企业信用可以作为一个新型的战略资源来开发利用,它跟金融资源,跟土地资源,跟人才资源,跟技术资源等等一样,也是一个重要的新型的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好对企业的发展会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信用资源与金融资源,与人才资源,与技术资源相比较有它的不同的地方,比如说信用资源有潜在的,还没有开发出来,有的是开发出来利用出来,但是开发出来利用不好,信用资源就不行,所以信用资源跟其他资源不一样,跟金钱,跟技术这些东西可以买到,但是信用资源用钱买不到,跟人的生命一样不可替代。
另外一个信用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它还有一个不可修复性,信用出现问题战略资源恢复起来很难,温州的假鞋,多少年过去了现在还在讲,费了多大劲才能恢复起来。另外需要可持续发展,信用字眼不能局限于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应该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去开发,信用资源开发好的话会产生出一些整合力,通过信用资源把金融资源、人才资源、土地资源整合起来,三个力,整合力、营销力、还有转化力,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是今后北京大学信用研究中心跟大家深入研讨的,更多的时间应该与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交流。
——《信用中国网》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正北方网(呼和浩特)
2014-09-30 10: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