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企业资信评估存在的问题 1.资信评级的独立性不足。目前,我国资信评级的主要推动力来自政府主管部门或监管机构,而不是投资者,其结果往往导致资信评级流于形式,资信评级的公信力不高;加上目前我国公司债发行数量少,且由发行人和承销商
一、我国企业资信评估存在的问题
1.资信评级的独立性不足。目前,我国资信评级的主要推动力来自政府主管部门或监管机构,而不是投资者,其结果往往导致资信评级流于形式,资信评级的公信力不高;加上目前我国公司债发行数量少,且由发行人和承销商选择评级机构并支付评级费用,评级机构依附于发行人而生存,发行人的意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信评级的结果。资信评级的独立性严重不足。
2.评估方法、标准不一,评估机构各自为政。现阶段,我国各评估机构信用评审标准不一,有的是沿用项目评估方法,有的是照搬西方标准,各路专家仁智互见,从而使得整个资信评估市场被划分,资源不能共享,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加上各家资信评估机构缺乏联系和交流,整个评估业的评估原则存在着很大差异,评级结果不能反映企业信用的真实面目。
3.资信评级的市场基础不稳、规模偏小。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信用评级业务开展晚、发展慢,社会信用环境基础也存在较大差距,市场规模小,业务品种较为单一,行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市场是评级业发展的基础,业务量不足是影响评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目前已开展的评级业务种类看,信贷登记企业评级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市场化程度较低;可转债和证券公司债的发行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受发行条件、审批环节及市场因素等影响,能够发行债券的公司数量有限。因此,作为一个评级业务市场领域,其规模目前有一定局限。金融机构评级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评级市场领域,但受制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有金融企业市场化的进程。
4.专业评级人才匮乏。资信评估活动,特别如证券评级,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很高。评级人员既要有全面的宏观经济概念,又要通晓企业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专业,还要有很强的法律和政策观念,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多元化、专业化。目前我国整个资信评估业人才缺乏,评级市场的专业化人才组织和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5.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国内的资信评估业务发展虽已初具规模,但由于我国资信评估市场缺乏统一的管理,有关立法滞后,资信评估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较差,研究不力,指标体系较紊乱,缺乏行业发展战略与具体措施,主管机构不明确,评级工作在市场发展中的角色没有明确的界定,评级机构的行业自律性、管理体系也没有形成,机构之间的联系、协作、交流明显不足,工作的展开缺乏行业指导,严重影响资信评估的健康发展,应进一步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发展我国企业资信评估的对策
由于我国已经加入WTO,一些世界知名的资信评估机构将陆续进入我国市场,如何使本土的资信评估机构快速成长,使本国的重要经济信息受到保护,吸收国外成功经验,建立中国特色的资信评估机构已逐渐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建立资信评估体系,政府的推动是十分必要的。政府有必要利用其强制性和公共性的优势,组建和扶持权威资信评估机构,积极创造和培育市场,如规定哪些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活动必须经过资信评估,哪些可自愿参与;不同类型和等级的企业应由不同级别的机构评估,以保证信贷标准的统一性和适用性。当然,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评估机构应转化为评估公司,与各行政部门脱离关系,实现商业化经营,以避免利益方寻租行为的出现。
2.加快立法,完善制度,为资信评估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目前,我国的资信评估没有正式的法规支持,缺乏监管措施和具体发展规划,导致了该行业发展的无序性。大多数金融管理部门并没有明确要求对有关信贷企业进行资信评估。在一些具体操作的规定上,更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国家有必要在证券、银行、信托投资、企业资本运作等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对资信评估的要求,如原则和具体运作规则,哪些企业或部门不可以从事资信评估业务等方面进行规范;而且,这些规则不能政出多门要协调一致,否则资信评估业将很难得到发展。
3. 明确规定评级机构的信息动态披露义务。一些资信评估机构经常为争夺业务出现诸如虚假报告、压价竞争等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要求资信评估机构进行信息披露不仅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规范了资信评估机构的行为,因此应要求资信评估机构切实履行相关的信息披露义务,并自觉接受利润相关方和主管单位的监管。
(作者单位:湖南友谊信用评估有限公司)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