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21日在湖北武汉召开部分省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部署近期房地产工作,要求进一步落实地方调控主体责任,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切实 ...
谭浩俊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21日在湖北武汉召开部分省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部署近期房地产工作,要求进一步落实地方调控主体责任,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切实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
虽然此次会议只是三个部门召开的,但释放的信号却未必不强烈。住建部是行业主管部门,直接对楼市负责;国土资源部是土地主管部门,土地怎么供应,向哪些方面倾斜,对楼市的影响很大;央行则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对楼市采用什么样的信贷政策,向决策层提供什么样的政策建议等,全在央行。如此一来,其所传递的信号,也将是楼市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而从此次会议传递的信号来看,尽管没有太多新提法、新概念、新政策,但是,却也提供了许多新信息,在很多方面有了新要求、新标准。
首先,就是进一步明确了地方的调控主体责任。众所周知,此次楼市调控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地方政府的调控责任,亦即因城施策。正是因为采取了区别对待、因城施策的策略,才使得调控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象,也没有出现此涨彼落问题。因为,只要哪个城市出现了房价快速上涨现象,相关的调控政策就会迅速出台,且不对其他地方产生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仅今年以来,各地出台的楼市调控政策就达上百次,且不同地区的调控政策也不尽相同,有的严厉一些,有的宽松一些,但效果都是一样。显然,这样的调控方式和效果也得到了决策层的认可。所以,三部门会议也对落实地方政府的调控主体责任做了进一步明确。这也意味着,明年的楼市调控,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如果出现房价大涨等方面的问题,板子也一定会打到地方政府的身上。
会议释放的第二个重要信息,就是调控的目标不会改变、力度不会放松。尽管楼市出现了相对低迷的状态,很多地方面临“土地财政”难以维继的压力。但是,从三部门会议的释放的信息来看,也不会改变楼市调控目标、放松楼市调控力度。会议特别强调“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而必须坚持既定的目标,继续加强调控,巩固已经取得的调控成果,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更重要的,如果地方政府再打“土地财政”念头,再想从土地上捞钱,可能性已经不大。楼市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满足广大居民正常的住房需求,而不是所谓的经营型城市,把房价炒得越高越好。如果地方政府因为打“土地财政”的主意而再次出现房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就有可能受到上级政府的问责。“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不可能因为某些地方的需要而改变。
能够充分感受到的第三个信息,就是完善住房供给和保障体系,有效调整供给结构。我们注意到,会议在如何完善住房供给保障体系方面,特别强调了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大对新市民的公租房保障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等方面的问题,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则被放到了相对较后的位置。可以看出,虽然棚户区改造也十分重要,但比起住房租赁市场建设、公租房和共有产权房等保障房建设来,位置可能需要稍稍做些调整了,应当把工作重点转向住房租赁市场建设和保障房供给方面。特别是住房租赁市场建设,必须成为下一步楼市发展的重点,成为解决广大居民住房问题主要手段之一。只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起来了,中低收入阶层、新市民等的住房问题解决了,楼市的稳定性也就更强了,广大居民对房价的敏感性也就没有那么强了。
当然,如何防范和化解楼市风险,也是三部门会议十分关注的话题,是会议释放的另一种信息。因为,楼市存在泡沫,是各方的共识。但是,消除泡沫、化解风险,决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就必然会使风险爆发。显然,这也是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三部门会议在强调坚持调控不放松的同时,也把防范和化解楼市风险当作重要内容予以了强调。也就是说,在进一步加强调控的同时,也不能置风险于不顾,而要高度重视已经存在的风险,通过调控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风险转化和爆发。其中,金融部门如何防止资金转道到楼市,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要知道,今年以来,转道到楼市的资金并不少,尤其是在居民房贷资金从严监管的情况下,通过消费贷等转道到楼市的资金很多。若不引起重视,风险是非常大的。
总之,此次会议传递出的信号是非常明确的,楼市调控是不会受其他因素干扰的,而是会坚持调控不放松的。所以,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开发商,抑或是炒房者,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切不要再抱楼市调控放松的想法。而对广大居民来说,也不要对楼市未来产生其他想法,不要担心房价还会大幅上涨。刚性住房可以购买,没有能力的则应当转道到住房租赁市场,感受一下租房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