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4名游客登上了“游客不文明记录黑名单”,其中被“拉黑”时间最长的是10年。被“拉黑”10年对该名游客有什么影响?国家旅游局实行的黑名单制度对于不文明现象究竟能起到多大的震慑作用?这是公众非常关注 ...
近期,4名游客登上了“游客不文明记录黑名单”,其中被“拉黑”时间最长的是10年。被“拉黑”10年对该名游客有什么影响?国家旅游局实行的黑名单制度对于不文明现象究竟能起到多大的震慑作用?这是公众非常关注的问题。是否能像在一些国家那样,即便闯红灯也可能导致违规者社会信用度被降级,进而影响到银行贷款、信用卡额度,甚至找工作这些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大事。因此,公众期待这次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可以对不文明行为者的生活产生一定的约束,从而对诸多不文明现象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但毕竟《暂行办法》只是国家旅游局制定的一个部门规章,如果要影响到不文明游客的社会信用度,还需要整个诚信系统多方联动,还需要得到国家法律的有力支持。但对于国家旅游局在整治不文明现象中迈出的这一步,笔者还是要点赞。
全民旅游的发展在给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等诸多相关行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一些游客的不文明现象也着实让这些与游客直接打交道的行业很“受伤”。就如飞机应急舱门被旅客以各种理由频频打开的事件,给航空公司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和安全压力;还有诸如将方便面汤汁、热水泼向空乘,在航班延误时辱骂甚至殴打工作人员,在飞机上为了争抢行李架发生群殴等事件,对工作人员造成的人身和心理伤害都是很大的。这些严重不文明行为因触犯法律而受到法律追究的确大快人心,但对于那些尚未违法的不文明行为,又能起到怎样的惩戒警示作用呢?黑名单制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当然,“黑”到什么程度也是需要把握的,底线就是不能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来划定黑名单的那条线。旅游相关行业在制定黑名单标准时也不能太任性,不然有理反倒变成了悖理。近些年,旅游不文明现象频发,尤其是在境外旅游的少数国人素质备受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界对中国人的整体观感。某些国家就在法律上规定了对被记录不文明行为的人限制出境,力度不可谓不大。这也让我们更加期待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尽快完善,加大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这也让工作人员能直起腰杆为旅客服务。有人开玩笑地说:中国人在坐欧美的航空公司航班时,往往都很配合,在航班延误时也很能克制情绪,正是因为在这背后有严厉的法律法规在不自觉中约束着大家的行为。如果旅客对乘务员进行了辱骂,机长可以将其驱逐下飞机,甚至视情节给予法律的制裁。
在国家规范不文明行为的法律法规还须加快完善的阶段,黑名单制度刮起的这股“黑旋风”对于促使更多人关注文明出行,在更大范围内“刮跑”不文明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