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著名问答社区“知乎”网站上的一名以煲制心灵鸡汤而著称的“情感问题导师”@童瑶,疑似在该网站中注册多个账号,用自己的小号编造情节、谎称患病,借助@童瑶的影响力骗取网友信任,涉嫌骗取各界 ...
先简单补充一下新闻中提到的这起诈捐事件的“剧情”。“@童瑶”是“知乎”上一个活跃很久并拥有5万多粉丝的账号,个人主页信息显示其是一名长相甜美的长发女生,名校毕业。因为好文笔、高学历和高颜值,被奉为“知乎女神”。忽然有一天,另一个自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大学生、网名为“@ck小小”的“人”开始与“@童瑶”频频互动。在互动过程中,“@ck小小”透露:父母好不容易凑足了手术费,手术却失败了,因此心灰意冷,不想活了。于是,在“@童瑶”的带动下,很多网友提出要向“@ck小小”捐款,而“@ck小小”也顺水推舟公布了自己的支付宝账号。陆续收到网友捐款后,“@童瑶”又发帖称自己已经去看望过“@ck小小”,并转达了“@ck小小”对网友捐款的感激之情。
细看这个“剧情”,其实本身漏洞并不少:“@童瑶”的真实身份、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干啥的?大家不知道;“@ck小小”姓甚名谁、哪儿人、长啥样、在什么医院做的手术?这些大家也一无所知。维系整个捐款的,除了一个充满“泪点”的故事,也就只有“@ck小小”提供的账号是真的。而“剧情”最后之所以被揭穿,也正是因为有较真的网友从这个捐款账号入手,发现“@童瑶”与“@ck小小”背后,只是一个男子用“左右互搏”手段策划的骗局。
网络个人募捐之所以盛行,一方面,由于“郭美美事件”等负面影响,让官方慈善救助机构陷入信任危机;另一方面,社会化公益组织体系还未发展成熟,不足以回应公共救助的实际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更倾向于认可个人直接救助的“高效率”。而互联网技术呢,则正好营造了这样一个“零距离”的平台。正如有评论者所言,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不幸事件,都有可能通过互联网获得“八方援助”,这是互联网慈善的魅力所在,它超越了以往的熟人募捐圈子,让需要帮助的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获得应有的帮助。但同时,互联网也放大了这种募捐模式潜在的道德风险。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最近就在媒体上刊文提醒,“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给骗子们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天堂!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他们只能在左邻右舍间骗几个人的钱;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骗千里万里之外几百万、几亿人的钱,不需要见面、也不需要支付成本就能骗到他们!”
去年天津爆炸惨案中,一位女生在微博上假称自己的爸爸“在天津港(600717,股吧)附近上班,却一直联系不上,最终确认在爆炸事故中遇难。”她发布的这条长微博,获得了3739名网友“打赏”,共计9万余元。事后,因诈捐被警方刑拘。这起事件虽然不如新闻中的剧情曲折,但本质却并无不同。在网络个人募捐中,网友只能从互联网获得被救助者的基本信息,缺乏基本信息核实手段。而网络募捐的发起,由于相关限制少,成本低(几乎为零),又导致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网络个人募捐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我们不妨将其与传统募捐对比一下。一般来说,咱们不管是通过某个社会公益组织还是某家报纸、电视台、电台发起募捐,募捐总是通过某个媒介来完成的。作为媒介,每一个募捐发起者,都是一个明确的责任主体,而这个媒介,实际又担当了核实并“保证”其真实性的责任。这些媒介发布的募捐信息之所以能被受众“相信”,在于它们提供了“信用质押”。以网络为界,公益救助、公民自救不管在“线上”还是在“线下”完成并不重要。对于慈善来说,建立在朴素伦理上的真实、善意、公开、责任从未改变,只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但无论何种变化都当在规则范围之内,不应该任由网络个人募捐野蛮生长。因此,目前来看,除了应加快社会公益组织的培育,将募捐与求助交给专业机构来做,促进社会公益组织的成长,还需加快立法,针对越来越多的网络私人募捐现象,健全公益慈善普遍遵循的规则体系,尤其需要确立起基于“信用质押”的网络募捐规则。
其实,在“信用质押”问题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个人发起的网络募捐都有严格规定。比如,有媒体介绍,按照美国的相关法律,任何网络募捐平台都需要按照各州规定,接受前置管辖,在登记注册时,需要网络平台提交详细信息,说明其如何开展运作,如何判定劝募者的合法性,以及如何预防欺诈。说实话,类似这些规范就很值得咱们借鉴。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