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被市场猜测在7月底发放的首批8家个人征信牌照并未如期而至。但根据目前的消息,这8家机构均已全部通过央行的正式验收,获得牌照只是时间问题。今年1月5日,央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 ...
原本被市场猜测在7月底发放的首批8家个人征信牌照并未如期而至。但根据目前的消息,这8家机构均已全部通过央行的正式验收,获得牌照只是时间问题。
今年1月5日,央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拉卡拉信用和北京华道征信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
然而,大陆个人征信领域发展相对滞后,并以央行的征信中心为主导,其发布的个人征信报告也是目前金融机构对用户信用考核的重要标准。央行作为行政机构,在保障征信信息权威性和安全性的同时,也形成了诸多征信的空白领域。此次,监管机构向市场发放个人征信牌照,释放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引来众多中外机构竞争。
一家获批机构这样描述未来的场景:一位客户需要租房时,房东要求其提供个人信用等级以确定押金的金额;在相亲网站注册信息时,“个人信用”一项也会被标明;如果个人信用等级不高,很可能在预约酒店、餐厅、打车时受阻……
在激活市场的同时,社会各界也担心个人征信信息可能被征信机构泄露和滥用。这也是首批牌照并未如期下发的原因之一。
5亿信用“黑户”
据官方数据,截至2015年4月底,央行征信系统已收录8.64亿自然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为3.61亿人。
这意味着,中国13.64亿人口中仍有超过5亿人未被征信系统覆盖,大多数没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信用记录几乎为零,他们的个人信用状况,犹如户籍制度中的“黑户”,无迹可寻。
而在成熟的发达国家,作为金融体系基础建设之一的征信系统,这样的信用“黑户”比例要小得多。美国个人征信体系已经覆盖85%的人群,德国3/4的人口的信用状况有据可查。
之所以如此庞大的群体没有被征信系统覆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以来,大陆的个人信用领域是央行征信中心一家独大。
2006年3月,央行征信中心成立,负责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又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运行和维护。2013年3月15日施行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中,明确其国家设立的属性。根据官方资料,在征信中心收集的信息中,以银行信贷信息为核心,还包括社保、公积金、环保、欠税、民事裁决与执行等公共信息。
但是学生、农民工、个体商户等群体,在这些公共信息中几乎从未出现。若要真实反映这部分人的信用状况,需要更多的维度和更隐蔽的数据,对于一家官办机构来讲,显得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又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推动个人信用信息的需求,同时也让长期未被官方个人征信系统纳入覆盖范围内、但却在互联网领域有迹可循的自然人拥有自己的信用情况,成为可能。
也正源于巨大的市场前景,国内多家机构对此垂涎,尤其是掌握大量自然人社交、网购等海量价值信息的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在有能力为“覆盖死角”提供信用痕迹的同时,自身也存在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需求,因此对获取牌照颇为积极。
监管机构此次开启非官方个人征信业务的大门,使各类民营机构开始进入市场补白,更多维度和更海量的个人信息被收集,大陆或迎来个人信用的迅速渗透期。
据悉,就在第一批仍未正式发牌的时候,百度、京东、快钱、拍拍贷等互联网公司和P2P平台传出消息,已经开始或有意备战第二梯队。知情人士告诉媒体称,目前申请的机构预计超过30家。
“给一个名分”
首批8家获批的个人征信机构,基本可分为以鹏元、中诚信、中智诚为代表的传统征信企业和以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贵两类。
在业内人士看来,几家传统的征信企业都在各自领域“底子很深”。鹏元征信在深圳地区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据悉,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系统都是由鹏元承建。
拥有国企背景的中诚信征信隶属于中国诚信信用管理集团,已经与银行、电子商务平台、P2P信贷、保险公司、移动通信公司、支付公司及其他工商企业等开展业务合作,在多个领域,拥有相对成熟的业务模式。
中智诚董事长盛希泰,是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且从事金融行业二十年,曾任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并且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共同创立了洪泰基金,这样的背景对于主要面对金融领域的征信企业来说,优势可想而知。
中国平安旗下的前海征信,此前其一直在陆金所名下,后划归在平安集团的IT部门,据悉,其目标客户主要是小额贷款公司、网贷平台等。但背靠平安,曾有人推测,未来征信数据很大程度上将来自集团内部。
对此,前海征信CEO邱寒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前海征信扮演的是信息整合者的角色,有平安的数据,也有其他机构的数据。但在系统的建设和内部管理的制度上,前海征信是沿用银行级别管理。
事实上,早在个人征信牌照尚未启动之前,传统的征信企业已经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只是在没有牌照的情况下,无法名正言顺展开拳脚,此次的牌照对于他们来说更多是“给一个名分”。
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以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为代表的“新型”征信机构,则并非如此。作为此前并未涉及过多个人征信业务的“新手”,在模式和布局的选择方面,无疑带有背后阿里和腾讯这两位大股东的印记。也因此格外引人关注,外界纷纷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对阿里和腾讯未来布局做出诸多猜测。
芝麻信用由阿里系蚂蚁金服全资控股,其合作的数据源覆盖了将近4亿实名用户和多个应用平台,这显然来自支付宝的注册用户和应用场景,而主推的大数据也是阿里系一直以来的强项。
“芝麻信用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征信公司,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银行、支付宝和其他合作机构一样,也是我们的客户,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芝麻信用相关负责人对《凤凰周刊》表示。芝麻信用可用数据资源包括,中国规模最为庞大的电商交易数据以及互联网金融数据,还包含公安网、最高法、教育部、工商等公共机构的数据。此外,还有一部分重要来源,就是与酒店、咖啡厅、商店等消费应用场景的商户合作,还有用户自主上传的数据。
诸多迹象表明,芝麻信用显然不是单纯要做个人征信,而是阿里在金融领域棋局的一部分。比如,信用评分高的用户已经可以享受免押金租车,可以在签约酒店先住店后付钱;可以应用于金融借贷、租房、相亲等领域,甚至可能申请新加坡签证。
这些无疑在为打通阿里旗下蚂蚁金服,其金融闭环的重要关节做铺垫。
如果说芝麻信用的优势更多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场景,那么从目前的合作机构来看,腾讯征信则可能更多的集中在金融,当然,来自社交领域的大数据仍是其依托的利器。
在前不久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腾讯征信总经理吴丹给出了腾讯征信的思路,“一开始我们的想法就很明确,为风险控制服务,要提高整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水平,我们做的是给他们一套工具,能实时在线完成风险防范。”
腾讯相关负责人向《凤凰周刊》介绍,腾讯征信的征信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欺诈产品,另一类是信用评级产品。其中,反欺诈产品包括人脸识别和欺诈评测两个主要的应用场景;信用评级主要以星级的方式展现,共7颗星,亮的星越多表明信用评级越高。
腾讯征信主要依靠腾讯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比如支付、社交等。这背后,是腾讯拥有8亿QQ账户、超过5亿微信账户、3亿支付用户,以及QQ空间、腾讯网、QQ邮箱、微博等多种服务上聚集的庞大用户。
当然,这也给腾讯带来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对社交数据到底能不能作为征信依据的质疑。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人在社交工具中的真实性确实有待鉴别,因为毕竟社交工具存在一定的虚拟特征。对此,吴丹给出的解释是,每个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会和身边的人产生各种关系,包括交易、支付和社交,这些数据都是有价值的。
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腾讯征信,同样也是腾讯互联网金融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腾讯征信是在我们整个互联网金融布局里非常重要的业务与能力。”腾讯财付通副总经理林文钦对媒体表示。
数据安全隐忧
就在首批个人征信机构牌照即将下发之时,业内仍然存在多重担忧,最主要来自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有分析推测,这也是牌照并没有如期下发的原因之一。业内人士对一家陆媒透露,数据安全以及是否取得客户授权是央行验收工作重点。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醒,要警惕放开个人征信系统带来的个人隐私泄露风险,朱巍表示,普通的互联网数据具有不可识别性,而征信涉及的数据和普通互联网数据不同,可能会侵害到个人隐私。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曾对媒体表示,应对互联网征信数据的采集范围、使用原则和信息安全等问题做出明确的法律规范,防止个人隐私被侵犯甚至泄露,特别是对哪些网上信息可以采集、如何使用、如何维权等做出确切规定,要从立法层面完善征信信息安全和数据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此,获批机构,尤其是饱受质疑的互联网背景企业,纷纷做了明确说明。
芝麻信用的相关负责人对本刊称,芝麻信用涉及的所有数据调研都需经过用户允许,且这些数据的运转是在全封闭的环境下,所有的过程没有人工参与。
腾讯征信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采用的社交数据,不会涉及用户隐私内容,更多的是用户活跃度、社交关系等数据。产品均是借助腾讯已有数据建模评测,不会触碰、分析聊天记录和交易明细等用户隐私;信用评分提供给第三方机构使用,先须经客户明确授权。
前海征信也曾对媒体称,极少数的相关人员只有在经过批准后且需按特定流程被全面监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接触到个人的隐私信息。
《人民日报》此前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文章称,就个人隐私泄露风险而言,民营公司拥有个人信息并不必然比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拥有个人信息的风险更大。因为数据资源是征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征信公司一般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数据的采集、挖掘、处理和保护,不会轻易泄露。
此外,对于个人信用评估的公平性,公众也表示出疑虑。
由于各家采集的数据不同,很有可能出现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信用等级。对此,一位业内人士称,随着公众对个人信用的接受度逐渐提高,以及个人信用在社会生活中应用逐渐广泛,一个自然人可能授权几家不同的个人征信机构,这样可能会使公平性大大提高。
还有一种可能性,如同互联网行业一样,尽管多家机构有意进入个人征信市场,但最后可能只有少数两三家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基数越大,公平的可能性就越高。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相关负责人在腾讯征信的媒体沟通会上曾提到,美国的征信历程曾经有几千家,逐渐缩减到几百家,现在主流的就是三家。也就是说,这样的过程,很可能在中国复制。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