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起,继江苏、四川、重庆3省市试点之后,央行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查询服务试点扩至9省份,增加北京、山东、辽宁、湖南、广西、广东6个试点省份。这意味着,身份证号码前两位为11、21、32、37、43、44、45、5 ...
10月28日起,继江苏、四川、重庆3省市试点之后,央行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查询服务试点扩至9省份,增加北京、山东、辽宁、湖南、广西、广东6个试点省份。这意味着,身份证号码前两位为11、21、32、37、43、44、45、50、51的个人,可在网上查询本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报告记录了个人信用卡、住房贷款、逾期明细,还包括欠税记录、民事判决记录、电信欠费记录等。(10月28日《人民日报》)
信用报告制度作为一种实现社会个体信用确认、维护交易公平的手段,其市场前景是无法估量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也必然是信用经济。正如《论语》中所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可谓一语道破信用的现实价值——良好的信用可以视为人的第二张身份证,给生活与工作带来极大方便;而不好的信用也必然会让当事人受到应有的“信用处罚”。
就此次上网的个人信用报告而言,其涵盖范围也甚为广阔,记录了个人信用卡、住房贷款、逾期明细,还包括欠税记录、民事判决记录、电信欠费记录等信息。这意味着,一个信用报告,足以涵盖个人的全部信息,那对其进行保护则是必须的。据相关专家介绍,此次信用报告上网也有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狠招”,一是严格身份验证;二是内外网物理隔离。技术上的问题我们或许不懂,但现实中信息泄露的源头似乎并不在技术本身。
一者,个人信用报告上网了,那么很多机构便能调用,如银行、运营商、酒店旅馆、政府部门等等,我们要与这些机构打交道,他们必然要调取我们的信用报告,而这些人,才是信息泄密的最大隐患。君不见,垃圾短信满天飞、骚扰电话时时来、开房信息屡曝光……如果到时个人信用报告也遭遇如此尴尬,该如何处罚泄密者呢?二者,虽然我国在《民法通则》与《刑法》中均有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文,但说法语焉不详,操作性也不是很强。当社会并无保护隐私的氛围,而法律也不健全,那信息保护的“安全伞”,无疑是撑不起来的。
但是,个人信息已经上网,保护隐私必须上线,不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盟与日本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思路,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欧盟注重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为了协同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保护,1995年便通过了《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指令》,协调各国国内法以确保个人信息在欧盟范围内自由流动。而在日本则靠民众意识保护,一家企业只要有客户信息丢失,媒体就会竞相报道,给公司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
简言之,若无法保护隐私,则信用上网很恐怖。我们何年何月做了什么有违信用的事;何年何月又犯过什么错误,等等,这本属于极其隐私的事情,甚至是我们想要封存的污点,但在信息保护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些都可能被公开,影响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当信用报告已经正式上线,我们必须向日本和欧盟“取经”,以补强保护隐私的短板。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