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针对进一步治理网络谣言,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其中比较集中的意见,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网民自律,确保在法律的规则下、道德的范围内运用网络;同时,还应提升对各类信息的鉴别能力,通过自身努力防范谣言传播。(4月10日《人民日报》
时下,网络谣言已经成了一大公社公害。它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更导致社会伦理、公序良俗等社会公德滑坡,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令人纠结。
由于门槛低、约束少,鼠标一点,谣言便上网。无论是论坛、博客还是微博等,都成了一些人达到某种不良目的的工具。造谣、传谣等各种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公德的行为应运而生,为人诟病。于是,如何对网络谣言进行有效的监管成了人们思考的话题。
有人大代表提议,实行上网实名制;有政协委员提出,在微博上用加红“V”和挂黑“V”来进行监督;还有网民建议,实行“打谣”有奖举报制度,等等。然而这些方法仍可能是治标不治本,还不如借鉴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杂草理论”:清除杂草的最好办法是种上庄稼,让庄稼来占据杂草的生存之地。也就是说,还不如加强主流文化建设,让腐朽、低级、破坏性的文化没有市场,让网络谣言自生自灭。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诚信行政、诚信执法、诚信服务,用正气压倒邪气。
事实上,网络谣言,一般都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甚至造谣编造的。这些言辞往往容易引发人们思想混乱,导致社会对立,其背后虽有网民的心里发泄,但更多的是不讲诚信、不负责的表现。虽说网络不是现实生活而是虚拟世界,但在虚拟世界发表、散布不符法律、不讲道德的言辞,与现实生活一样,本身就是不讲诚信、不讲道德、甚至违法的表现。而古人云:“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因此,监管网络谣言,关键是打造诚信社会,只有整个社会的诚信度提高了,公民的诚信水平升级了,官风净化了,民风淳朴了,网络谣言就自然减少,即使有,也没有多大的“杀伤力”。毕竟,诚实守信是上网发言的公德和伦理道德的底线,捍卫真相、传播真相,恪守真实诚信的原则,是网络得以生存的基础。否则,网络出现“伪诚信”、“伪道德”,不仅影响了网络的公信力与健康发展,还突破了社会公德和法律的底线,冲撞社会主流价值观。
孟子云:“车无辕不行,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生存之道。网络发言也应如此。网络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财富和资源,更是社会进步与和谐的精神保证。无论是开展诚信教育也好,还是开展法制教育也罢,关键是把握一个度,切莫背离了诚信守则。退一步说,有怨气想在网络上发泄一下,即使是“醉话”,也不能不讲诚信,不讲文明,不讲公德,更不能与法律相背离。否则,不仅有损自身形象,更败坏了社会风气,甚至涉嫌违法,得不偿失。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