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考”泄题恶劣的社会影响相比,我们对泄题者的处罚往往显得过于宽容,根本不足以形成威慑。 2011年末至2012年初,多个国家级考试的试题和答案被曝深陷“泄题门”。近日,教育部称研
与“国考”泄题恶劣的社会影响相比,我们对泄题者的处罚往往显得过于宽容,根本不足以形成威慑。
2011年末至2012年初,多个国家级考试的试题和答案被曝深陷“泄题门”。近日,教育部称研究生招考作弊案主要嫌犯已抓获,要求招生单位和有关部门强化复试考核。而据《人民日报》报道,除了研究生考试之外,包括会计师资格考试、医师资格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国家级考试都屡次出现泄题。
“国考”频频泄题,挑战着考试的公平性和公信力。泄题后如何弥补其他考生所遭受的损失,对考试组织者也是个考验。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科目泄题后,教育部要求招生单位和有关部门强化复试考核,取消作弊考生所有科目成绩并开除其学籍,作弊团伙中如有涉及教育系统公职人员的,一律依规严处。这种公开处理问题的态度值得肯定,但在严肃处理过程中有没有“漏网之鱼”?究竟有多少无辜者因泄题成为受害者?这些疑问同样应该得到及时回应。
更值得警惕的是,“国考”泄题为何屡禁不止?比如2011年12月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考前一小时就有考生发现答案出现在网络上。而这已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连续第6年、第12次被指疑似泄题。原因何在?一方面与泄题作弊者的低风险和高收益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监管的漏洞、法制的缺失有关。
与“国考”泄题恶劣的社会影响相比,我们对泄题者的处罚显得过于宽容,根本不足以形成威慑。眼下对考试作弊者的处罚大多是取消成绩,严重者也只是剥夺几年的考试资格,很少听到有因考试作弊而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像《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就明确规定:参加考试的考生一旦被认定为作弊,即取消各科成绩。反观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对作弊者的处罚可谓极为严厉,如《大清律例》规定,对作弊者戴枷三个月示众,杖一百,然后发往边疆充军,甚至还有可能要株连九族。而在其他国家譬如美国,对考试作弊者不但要处以高额罚款,还要判处几年不等的监禁,连替考“枪手”也不得例外……
此外,现行考试监管体制的漏洞也为泄题者提供了可乘之机。考试多数由政府部门直接出面组织,这种行政垄断考试的体制导致泄题事故后,往往由考试组织部门自行调查、自行处置,这很难对监管者形成真正的问责,间接纵容了泄题者的冒险行径。
“国考”频泄题,损害社会公平,对社会诚信和民族信用也提出挑战。很难相信,一个通过考试作弊而选拔出来的“人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诚实守信。以此而言,其揭示的就不仅是考生的诚信缺失,更深层次则折射了一些领域的民族信用出了问题。堵住泄题漏洞,必须加大对泄题者和监管者的惩治力度,同时尽快出台《考试法》,让不诚信者认识到失信的危害和代价。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