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不良信用记录警示失信行为

来源:辽沈晚报 2012-03-13 16:53:45

13日,国务院法制办开始对《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个人不良信用记录将保存5年,而非7年,保存年限从还款完毕之日算起,如有不良信用记录,将对其贷款等金融行为产生影响。目前全国已收集约6.4亿人的信用信息,辽宁有上千万人有

  13日,国务院法制办开始对《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个人不良信用记录将保存5年,而非7年,保存年限从还款完毕之日算起,如有不良信用记录,将对其贷款等金融行为产生影响。目前全国已收集约6.4亿人的信用信息,辽宁有上千万人有信用记录,沈阳有个人信用记录的近200万人。

  【解读】

  一个厘清: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保存5年非7年

  昨日,网上的消息有说个人不良信用记录有保存7年的,也有说保存5年的。沈阳一位业内人士解释,征求意见稿的表述意味着,个人不良信用记录将保存5年,而个人犯罪记录将保存7年。

  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主要指因还款不及时,通过各商业银行汇集到人民银行的记录,而个人犯罪记录则是指通过工商、税务、公安或法院等部门汇集到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个人犯罪记录,而后者更多是日后要增加和建设的内容,如前一段时间所说的酒驾也要纳入个人信用记录等。

  一个改变:每年超过一次查询或将收费

  目前,个人可随时向当地人民银行提出申请,免费获取其个人信用报告。不过,昨日公布的征求意见稿却透露,个人每年只有一次免费获取其信用报告的权利,这意味个人查询多次信用报告也要收费了。

  如果真按此实施,那以后市民查询个人信用就会更有针对性,由于现在没有限制规定,不少人一年要查询多次个人信用。

  在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营业管理部的查询大厅,每天约有200位市民来查询。相关人士说,仅墨盒和纸张的成本就很大,再加上人力成本,目前各市在这方面的压力都挺大。

  一个提醒:保存年限是从还款完毕之日算起

  征求意见稿内容显示,征信机构不得披露、使用自不良信用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已超过5年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以及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超过7年的个人犯罪记录。

  针对此,业内人士提醒,不良信用记录保存时间的起点是不良信用行为终止之日,“千万不要以为欠着钱,一直没还,5年之后不良信用记录就自动不存在了,那完全是两个概念。 ”

  【影响】改变信用观念

  交通银行沈阳分行的一位理财师表示,国际惯例是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保存5到7年,征求意见稿中年限比较切合实际。如果保留期太短,不足以对失信行为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但对于那些并非主观意愿导致的失信行为又显得过于严厉。

  律师刘敏佳说,时间稍长些才会让你知道信用的重要性,这是该付出的代价,有利于信用观念的改变。

  很多持信用卡者认为,5年更合理。既有威慑力,又人性化。

  【反响】能否分清恶意与非恶意

  很多市民及网友都认为,当前个人负面记录不仅仅是保留几年的问题,而是没有区分恶意拖欠还是非恶意造成的负面记录的问题,在一定背景下,这种情况就不太公平。

  沈阳市民孙宏伟说,还要根据逾期未还款金额的多少来制定具体的细则!不能因为一次信用失误或小额信用失误而影响持卡者的正常生活。

  有网友也认为,应该区别对待,如恶意欠款,7年还有些短呢。

  【名词解释】个人信息信用记录

  如果个人有过期不还款或者有违规违法记录等,对他在金融方面的活动就会有影响。比如贷款的时候银行会考虑你还款的情况如何,贷款额度等各方面可能都会有考虑。

  记者 吕兴琳(相关评论见A3版)

  【提醒】五种情况易造成不良信用记录

  第一种

  逾期还款,包括没能按时还款或者按时还款的额度不够。

  第二种

  办理的信用卡从来没有使用后,也不缴纳年费,信用卡欠年费。

  第三种

  为第三方随意担保,第三方无力偿还欠款后,担保人也负相应的连带责任。

  第四种

  购房时委托房产中介贷款,中介未能明确告知每月的还款日期,一部分贷款人都是想当然地月底还款,这样无意中造成逾期还款,不良信用记录也由此产生。

  第五种

  办完购房贷款后,又因房屋质量等问题退房,但是中间一系列取消贷款的手续未能按时办理,客观上造成了逾期还款的不良信用记录。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日本政局再添变数 信用评级岌岌可危


证券时报 2010-07-23 16:52:41

青岛市:政府掏钱推企业信用评级


半岛都市报 2010-07-23 14:01:45

金融危机后信用评级的地位与作用


大公国际 2010-07-23 11:41:53

中国机构首发国家信用等级报告


人民网 2010-07-23 11:07:39

大公国际:我们没有考虑意识形态


钱江晚报 2010-07-23 10:52:59

大公国际发声 国家信用评级本土化起步


时代周报 2010-07-23 10:27:30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何以突围


瞭望东方周刊 2010-07-23 10:24:28

大公国际发布首批50国家信用报告


中国经济网 2010-07-23 10:22:58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