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深受“地沟油”、“瘦肉精”困扰的消费者来说,“有机食品”不啻于一块闪闪发亮的招牌:挂上了这块牌子,就理所当然地会认为这种食品是安全的,即使价格贵也是物有所值了。
对于深受“地沟油”、“瘦肉精”困扰的消费者来说,“有机食品”不啻于一块闪闪发亮的招牌:挂上了这块牌子,就理所当然地会认为这种食品是安全的,即使价格贵也是物有所值了。然而当一系列有机食品丑闻发生之后,其安全性被打上了一个大问号,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信任感被严重“透支”。
这些年来我国有机食品问题不断,导致“南橘北枳”现象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但强调产地的空气、土壤和水质因素,从种植、收获到包装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并且需要由具备资质的机构进行认证。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政府的严格监管,如果在监管环节上出现问题,将使得一系列本不该出现的问题都会冒出来。
首先,有机食品生产本身具备的特性要求必须强化监管。按照要求,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除了对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外,在加工过程中还要严格遵循一系列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储藏和运输标准。但在现实情况中,由于监管的缺乏,使得生产往往没严格按标准来进行。比如一块原来生产过非有机食品的土地按规定有3年转换期,连续3年检测达标后才可以颁发有机证书,但许多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往往做不到这些。
其次,有机食品从产地走向市场的环节中,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需要具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来进行严格的认证,有一套严格的认证体系。而由于监管不力,导致看似严格的流程背后仍留下了许多“操作空间”,比如有的企业取得认证后,超期或超范围使用认证;一些企业干脆绕过认证,自己伪造认证证书和标志,生产假冒“有机产品”;此外,认证机构既是生产企业能否通过认证的监管者,又是向其收取认证费用的利益共同体,当没有政府部门来对认证机构进行监管时,出现“花钱买认证”的乱象就不稀奇了。
第三,有机食品信息的不对称更需要加强监管。和普通农产品不同,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有机食品需要具备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并建立起完善的产品追溯系统,消费者可以对食品生产时间、地点等信息进行追溯。但目前监管缺乏,导致产品追溯系统没有全面建立起来,使消费者无法获得有机食品的相关信息。而对有机食品生产者来说,也留下了“做假”的空间。
有机食品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蓬蓬勃勃的产业,要解决当前人们对有机食品的信任危机,不仅要靠企业的自律,更重要的是需要完善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府部门对有机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认证机构的严格监管,否则有机食品生产监管的约束力将会得到削弱,从长远来看,还将会影响到整个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