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个人诚信 良知与良序“双重呼唤”

来源:安徽日报 2011-07-12 09:48:30

个人诚信遭遇危机   “谁有幸活着回去,谁就去牺牲者的家做儿子,伺候二老一辈子。 ”1984年4月,从铜陵参军入伍的方海鹰和胡兴龙在执行一项重要军事任务的前夜,在木棉树下盟誓。战斗打响后,胡兴龙血洒南疆。为了兑

  个人诚信遭遇危机

  “谁有幸活着回去,谁就去牺牲者的家做儿子,伺候二老一辈子。 ”1984年4月,从铜陵参军入伍的方海鹰和胡兴龙在执行一项重要军事任务的前夜,在木棉树下盟誓。战斗打响后,胡兴龙血洒南疆。为了兑现与战友在木棉树下的承诺,方海鹰放弃军校深造机会,拜别亲生父母,住到胡兴龙家中,多年如一日地照顾胡兴龙的父母。 “一诺千金”的方海鹰成为安徽省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方海鹰的诚实守信,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年来我省社会各领域出现了令人不安的诚信缺失现象,已经成为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绊脚石”。

  7月9日,合肥市民孙女士在政务区看中了一套二手房,为了少付首付款和银行利息,孙女士想出了“假离婚骗房贷”的歪招。“先假离婚,等买过了房子再复婚,这一来能省不少钱呢。 ”在金钱的诱惑下,孙女士早已将诚信抛之脑后。据政务区一家二手房中介工作人员李星介绍,有一些夫妻为了逃避二手房的贷款政策,专门跟他们咨询如何办理“假离婚”的手续,在经济的“利害”算计和伦理的“善恶”选择之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后者。

  “办证,办证……”在合肥市市府广场工商联人才市场的门口,一位中年女子不停地小声吆喝着。时下正逢大学毕业生离校找工作时期,“办假证”也迎来了生意上的旺季。记者调查发现,“办假证”的小广告不仅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而且还通过网络或发短信等方式打起了“广告”。

  “有的学生上学期间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毕业后有了收入却拖欠银行借款,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凸显了诚信缺失。”安徽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老师说。

  失信成本过低威慑不足

  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是日常生活中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承诺总是不断在“打折”,甚至言而无信、坑蒙拐骗的行为时有发生。

  “在社会转型中,旧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受到怀疑与否定,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生活某种程度上处于道德放纵或道德真空状态。”省社科院社会学博士顾辉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也沉疴泛起,在当代的年轻人中大行其道,诚信慢慢被淹没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

  据顾辉博士介绍,从全球来看,诚信缺失是许多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都会遭遇到的过渡性难题。一些人诚信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也是转型期的特殊困难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人的诚信道德缺失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我国尚未建立起覆盖企业和个人诚信档案系统和信用服务行业,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乘之机。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方维保说。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无法全面记录和高效传递信用信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交往和交易,往往会导致“老实人吃亏,失信者受益”的现象。

  “违约、造假、欺诈等类似案例不断上演,源于失信成本过低,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有利可图时,主体有可能选择甚至主动选择失信行为。”省政协委员、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周世虹说。在美国,有关诚信方面的法律有10多部,而我国信用法律尚无一部,特别是现有法律规定不够完善和具体,处罚力度不够等等,不足以对失信行为产生威慑作用。

  自律与他律共建信用体系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呼唤诚信不仅需要个体良知的守望,更企盼社会良序的构建。如何建设人人诚信的和谐社会,考验着每一位公民的道德水准,也同样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水平。

  据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网络调查,54%的网友认为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25%的网友认为要开展学校课堂教育,21%的投票者则认为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诚信作为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自觉提升道德认知和自我约束。在全社会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将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等失德行为的土壤。

  周世虹律师认为,诚信属于道德范畴,更属于社会管理范畴,讲诚信不仅需要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和自觉自律,更需要制度保障和法律手段。个人诚信建设需要综合治理,需要自律与他律结合、自觉与提倡统一、自我修养与制度保障契合,从个体良知和社会良序两个层面共建诚信。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各种失信失范行为,大大提高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周世虹说。据介绍,加快诚信制度的相关立法和修订,完善信用管理体系,规范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严格的信用监督、奖惩制度;要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坚守诚信者受益,让失信失范者无利。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孔晓艳代表:推动个人信用立法


北方网 2017-03-08 09:44:54

半年内391名泄漏公民隐私内鬼被抓获


互联网 2016-12-14 11:42:10

个人信用贷款可网银自助搞定


网络 2014-10-21 21:21:57

姚明因代言产品被起诉


网络 2014-05-18 10:04:00

三万多“老赖”上黑名单


扬州网 2013-11-17 20:16:15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