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卫生部共同主办的“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座谈会上,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毛群安主任说:“卫生部拟对极个别误导公众的媒体记者建黑名单”,毛群安说,目前正在打造一个健康
6月13日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卫生部共同主办的“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座谈会上,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毛群安主任说:“卫生部拟对极个别误导公众的媒体记者建黑名单”,毛群安说,目前正在打造一个健康的媒体报道平台,提供相关健康知识。为了打击或者遏制一些极个别媒体有意误导人民、传播一些错误信息,要加强传播监控,对极个别媒体记者将建立黑名单。
齐鲁晚报对此的评论是:《谣言止于真相,而不是“黑名单”》私人之间因为话不投机,把对方拉入“黑名单”,这很常见,也可以理解。但是公共部门的新闻宣传负责人公开表示要建立媒体记者“黑名单”,这让人感到震惊,也很难理解。
要遏制虚假新闻或者失实报道,自然是一个很好的初衷,但是想以建立“黑名单”的方式达到目的,似乎是缘木求鱼。
揭示真相是媒体的责任,任何虚假和歪曲的报道都是公众所不能容忍的,只是对真相的探求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其中原因既有媒体记者的能力所限,也有被采访对象的掩饰和误导。即便是在拥有发达媒体传播媒介系统的国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误导信息”。
事实证明,以科学的精神求真务实,引导公众在媒体的持续关注下逐渐接近真相,是遏制“误导信息”的有效途径。此外,在事关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中,政府部门也应当主动加强信息公开,而不能以不实信息“引导”媒体和公众。
齐鲁晚报分析: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可能认为,被列入“黑名单”的媒体记者在主观上是有意的。耐人寻味的是,有意和无意的区分标准在哪里,恐怕只在卫生部门官员的主观好恶上,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歪曲事实进而迷惑公众的算是“有意误导”,忠于事实但触及了部门利益的也许还会被认定为“有意误导”。
不可否认,当前确实有媒体记者无视职业道德,炮制虚假新闻,谋求不当利益。卫生部门可能也曾深受其害,但这绝不能成为建立媒体记者“黑名单”的理由。对于制造虚假新闻的记者和媒体,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有明文的处理办法,卫生部门如果越俎代庖就跨越了权力的边界。即便卫生部门不满意行政处罚结果,还可以通过法律解决纠纷。任何一级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都有发布权威信息、阐述部门观点、接受记者采访的职责,却没有建立“黑名单”、封杀记者的权力,否则便是自我扩权,试图以此压制舆论监督。新闻出版总署新修订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规定,记者的合法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黑名单”制度与此内容显然是相背的。
齐鲁晚报的观点是:对抗错误信息,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尽最大可能地公开真实信息。要知道,和“封锁墙”。在现代社会,只要信息不被人为地封锁,公众并不会那么容易被误导,希望卫生部新闻宣传部门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信息公开,而不是与新闻媒体的角力。
中青报的观点:《有一种姿态比建“黑名单”更优雅》冷静一些看,“黑名单”是有前提的,即“误导公众传播错误信息”。至于某些媒体为何会“传播错误的食品安全信息误导公众”,在卫生部官员的认识里,“大多数问题出在了沟通不充分,并非有意传播错误知识,但有个别媒体就是有意的,就是为了新闻性。这和当前整个媒体环境有关系。”
中青报分析:先不论卫生部官员的分析是否准确,可以肯定的是,媒体在食品安全的报道方面确实存在误导过公众的事件。远的如2007年3月媒体报道的“毒香蕉”事件。当时,媒体使用了“蕉癌”、“灭绝”和“致命”等词语,给民众带来恐慌,南方各地的香蕉纷纷滞销,海南蕉农每天损失1700多万元。而事实上,所谓“毒香蕉”只是一种由植物病原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学界称之为“巴拿马病”,香蕉“巴拿马病”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报道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近的例子如最近的“毒菊花”事件,有媒体报道称“每年200吨毒菊花入市”,这后来被证明夸大了事实,而且被硫磺熏过的菊花多是用来泡脚,而并非如报道中所称的泡茶。
中青报观点是:食品安全不仅事关民众切身健康,而且关乎产品市场走向,所以媒体在报道时必须科学客观,必须把握好分寸,尽量避免出现“误导公众”的情况发生。但卫生部“拟对个别误导公众的媒体记者建黑名单”的做法,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媒体不仅仅是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承担者,更应该是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者、批评者,媒体不是监管部门的“卫道士”,而是民众食品安全健康的“看门狗”。尽管有媒体由于各种原因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存在某些误导公众的情形,但误导公众的“诱因”,是因为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出了问题。政府管理工作出了问题,却抓住媒体的失实报道不放,甚至还要建“黑名单”,这多少有些本末倒置。
中青报还认为:建黑名单,还很容易激起民间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对立情绪,无助于打造“健康的媒体报道平台”。在食品卫生安全报道方面,如果媒体报道的信息不够准确,卫生部等政府部门出来辟谣澄清就好。现在的问题是,鉴于一定程度上政府公信力的流失,卫生部等监管部门的辟谣信息反而常常不容易被民众采信。民众若是能坚定地相信政府监管部门的辟谣,那些不实报道哪里还有市场呢?何况,卫生部官员也承认,误导公众的信息出现,也与卫生部和媒体沟通不够大有关系。
既然如此,卫生部就应该明白,打造健康的媒体报道平台,一方面要努力锤炼自身权威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媒体沟通,及时披露真实信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才能真为民众健康利益保驾护航。良性互动,总比“建黑名单”这样的对抗姿态优雅且有效得多。
西安晚报评论:《“记者黑名单”能否换来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不仅事关民众切身健康,而且关乎产品市场走向,所以媒体在报道时必须科学客观,必须把握好分寸,尽量避免出现“误导公众”的情况发生。但是,西安晚报也认为:“拟对个别误导公众的媒体记者建黑名单”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媒体不仅仅是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承担者,更应该是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者、批评者。尽管有媒体由于各种原因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误导了公众,但必须看到,误导公众的“诱因”是因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出了问题。
建黑名单,于打造“健康的媒体报道平台”并无多大好处。在食品卫生安全报道方面,如果媒体报道的信息不够准确,政府部门出来辟谣澄清就好。现在的问题是,民众若是坚定地相信相关部门的辟谣,不实报道哪里还有市场呢?何况,卫生部官员也承认,误导公众的信息出现,也与卫生部和媒体沟通不够大有关系。
所以认为:既然如此,打造健康的媒体报道平台,一方面要努力锤炼自身权威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媒体沟通,及时披露真实信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才能为民众健康利益保驾护航。良性互动,比“建黑名单”有效很多。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