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有毒”事件又有了最新进展。昨天原本是江苏联建科技公司正己烷中毒的37名员工身体复查的日子,但员工们对公司的极大失望及不信任使他们拒绝去指定医院复查,他们希望找第三方医院,如在北京、上海的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同
“苹果有毒”事件又有了最新进展。昨天原本是江苏联建科技公司正己烷中毒的37名员工身体复查的日子,但员工们对公司的极大失望及不信任使他们拒绝去指定医院复查,他们希望找第三方医院,如在北京、上海的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同时记者获悉,昨天公司终于取消了遭致员工极大不满的“先签离职协议,后给赔偿”的霸王条款。(北京晨报2月22日)
从2008年有员工反映出现中毒症状,到时隔两年后中毒员工与苹果厂家终于踏进补偿谈判的大门,这起看来就要“暂告一段落”的权益拉锯战,因为37名中毒员工拒绝去厂家指定医院复检,无疑又出现了新的解决危机。
表面上来看,既然厂方联合当地劳动保障局特地从南京和上海聘请医生为中毒员工复检,那么,指望早日得到满意赔偿的他们,理应会积极配合这次复检。从这个角度来说,员工的拒绝似乎有了故意刁难的意味。但,从整件事件的处理过程来说,作为受害者的中毒员工出现抵触情绪,又未免是“事出有因”。“我们能相信他们吗?我们治疗在苏州、检查在苏州,说我们康复了的也是苏州的医院开具的报告。我们不敢相信他们。”一位当事员工的“不相信”可谓道出了他们拒绝复检的最大隐情。
归根到底,“毒苹果”事件演变到舆论焦点的地步,这种充斥在受害员工与厂家甚至是与当地相关部门之间的“不信任”情愫,无疑是症结所在。由于直接攸关经济利益和各种利害关系,员工对同样作为事件当事人的工作单位的不信任,相信必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当作为和解人的当地劳动保障局,同样被员工们打上“不可信”的身份标签时,显然拉大了这场横亘在员工和公司间的利益纠纷的“圆满解决”系数,所以出现今天这样的尴尬局面,也就不那么难解了。
毋庸讳言,员工在工作的厂房中毒,对于身体切实得到伤害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不大不小的人生灾难。这种灾难的发生在牵涉出社会职业病防治机制,工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等诸多社会诟病的同时,也应该让我们看到官商这两个特殊群体在当下的暧昧关系所带来的社会信任危机。毒苹果事件中,中毒员工与苹果厂商的艰难利益博弈,已经让这种危机放大。而受害员工之所以会对商家与当地劳动保障局安排的复检心存戒备,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既然彼此信任的裂缝已经产生,相关的涉事部门理应作出反思。而最根本的途径,无疑是摆正自身位置,从现今暧昧不清的官商关系中抽离出来,履行职能,维护好受害员工的合法权益。当然,这种自我约束,决不能仅仅靠当事部门的“洁身自好”,而还需要更有信任度的“裁判”的监督与制约。如此,类似毒苹果事件中的权益纠纷方能得到更为合理的裁决,渐深的社会信任裂缝或许才有弥合的希望。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