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美英澳民众看名校学历:重商主义助长造假之风

来源:新华网 2010-07-25 23:12:24

冯小刚电影中有句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此话不假。然而,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名校招牌博士头衔大概是认可了这样的标准,国人掀起一股“尚学”之风。一时间,土博士、洋博士遍地开花。 然而,“尚学&rdq

    冯小刚电影中有句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此话不假。然而,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名校招牌博士头衔大概是认可了这样的标准,国人掀起一股“尚学”之风。一时间,土博士、洋博士遍地开花。

    然而,“尚学”之风的背后有一只危险的“推手”:急功近利、虚荣浮躁的社会风气。如此,才有了新华都集团总裁唐骏的“学历门”事件。

    当我们在质疑“学历门”事件当事人的同时,是否也该审视一下这个多少有些“虚热”的社会

    为此,新华社常驻洛杉矶、伦敦和悉尼的记者,以其切身感受,讲述驻在国民众对名校、学历和人才的看法。从中,我们也许能有所领悟。

澳洲:良好心态打造诚信社会

    笔者在澳大利亚生活数年,发现这里热衷假文凭、制造假文凭和妙用假文凭的现象鲜有所闻。当然,这里不包括针对外国留学生而兴办的某些档次低下的学院,因为那主要针对外国人,这类含金量不高的文凭出口但不内销。

为什么假文凭在澳大利亚没有市场

    依笔者所见,这大概涉及到这个社会的心态。澳大利亚立国才区区200来年,没有什么历史的荣耀,也没有什么历史的包袱。大家上溯5代,基本上都是“罪犯”,没有三六九等之分,因此社会等级观念淡薄。你是总理、总督也好,你是水暖工、泥瓦匠也罢,大家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总理和部长走在街上,还要主动向老百姓微笑点头呢,否则我这一票不给你。再说,你当总理也只是找了个职业罢了,下台后仍是平民百姓,邻居可能就是个工程师或者水暖工。因此,普通百姓对官老爷或者名教授,没有天然的敬畏之心,因此也就不需要去靠假文凭来提升自己的身份或者社会地位。

    澳大利亚另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不爱攀比。汤姆的儿子是名牌大学法律专业学生,邻居杰克的儿子在职业学院学园艺,他们依然可以成为好朋友,在一起玩耍聊天。汤姆的儿子没什么可骄傲的,杰克的儿子也没有什么自卑感。在他们看来,两人只不过是兴趣不同罢了,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自己没兴趣的工作,钱再多也不稀罕。正因为没有攀比心态,家长在学历和学校方面对子女从来不施加压力,只要子女高兴快乐就好,因此人们从小就不必去为满足虚荣心而绞尽脑汁,或摆阔,或打肿脸来充胖子。正因为爱虚荣,才产生了许多虚假的东西,包括假名牌、假文凭等。

    澳大利亚人有良好的心态,与大家收入上大致平等也有很大关系。澳大利亚是个贫富差距不大的国家,主要通过税收来调节大家的收入,使社会贫富悬殊不大。笔者的邻居是个水暖工,平时很忙,总有干不完的活。我有次下水道堵了,请他帮忙来修,结果2小时收了100澳币。他告诉我,他的年收入有十几万。我一算,发现不比大学教授拿得少。怪不得一个水暖工,也显得不卑不亢,开心快乐。

    要说澳大利亚人都觉悟高,不想走捷径,那也是假的。因此,除了社会心态平和的大环境外,澳大利亚还有两个具体因素遏制了文凭造假的现象发生。一是澳大利亚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打假不手软。文凭是大家苦读出来的,你没费什么精力,仅凭一点钱就去买一个,这种行为不仅是道德上出轨,而且违反了法律,一旦查出来,你的上司可以把你告上法庭。澳大利亚是个讲信用的社会,良好的信誉是安身立命之本。一旦查出来你顶着假文凭去沽名钓誉或骗取工作,不但公司或单位不要你,你在这个社会上也很难再混下去,因为造假记录会跟你一辈子。

    另一个因素是,澳大利亚在很大程度上是个重经验胜过重文凭的社会。你是一个普通学校出来的学生,和你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申请工作上基本上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一些朋友告诉我,他们去申请工作时,招聘单位基本上不看文凭,也不问学过什么,而是问你能干什么,有过什么经历和经验。不管你的学校名气有多大,不管你学历多高,如果干不了老板派给你的活,带不来利润或效益,照样让你卷铺盖走人。

    新南威尔士州一位前州长曾当过多年垃圾工,后来位居州长,人们从来没有因为他出身低下而瞧不起他〈来,澳大利亚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澳大利亚的职业高中和职业学院很普遍的一个原因,学一门实在的手艺比一个虚荣的文凭在找工作时更有用处。(江亚平 系新华社驻悉尼记者)

英国:不迷信名校和高学历

    去年10月,英国著名的南安普顿大学校长易人,纳特比姆教授接任这一职务。有意思的是,他要领导的这所大学是罗素大学联盟成员校,综合排名位居英国前20位,而他本人的教育背景却并不靓丽,本科只是毕业于名不见经传的温切斯特阿尔弗雷德国王学院。

    这种“鲤鱼跳龙门”的事情在英国非常普遍。英国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国,有牛津、剑桥等享誉世界的高等学府,有接近50%的适龄青年高等院校入学率,有向全球开放的办学体制,但它又是一个不太迷信名牌大学和高学历的国家。在这里,人们更看重能力、经历和职位与个人的匹配。

    由此看来,纳特比姆当选并不奇怪,他的教育背景虽然乏善可陈,但他后来在公共卫生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并有供职于高校、独立研究机构、政府机关和卫生服务部门的丰富职业经历。

   英国人不迷信名牌大学和高学历,但并不表明他们对此不看重。能够进入有着800年历史的牛津和剑桥学习仍是每个英国学子的梦想。在他们看来,至少要上排名前50名的高校,50名以后就没有什么含金量了,更不要说100名以后的大学了。英国《泰晤士报》、《卫报》每年都会公布英国大学的综合和专业排名,为高中生申请心仪的大学和用人单位招收合适的毕业生提供参考。

    在英国,名牌大学意味着较高的就业率,所以人们趋之若鹜。但普通高校就业率不见得低,关键看能否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英国白金汉大学尽管没有什么名气,却曾创造过近98%毕业生就业或继续深造的奇迹,远远高出牛津、剑桥等名校80%左右的就业和继续深造率。

    在英国,高学历也意味着更多就业机会,研究生就业率比本科生高出很多。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来临后,许多英国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生人数已经超过本科生,今年申请攻读牛津大学研究生的人数也首次超过本科生的申请人数。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当代中国中心主任、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陆懋祖认为,英国人学习或攻读博士等高学位大多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是继续其学术生涯的需要,并非为了官场上的飞黄腾达,或者证明自己事业多么成功。在英国,读书好并不代表其能力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标准并不唯一,这就使得人们缺少了在毕业院校或学历上造假的内在动力。

    在用人方面,英国也不存在一味招收名校和高学历毕业生的社会氛围。原《伦敦时报》主编员韫说,英国的大投资银行、咨询公司等知名企业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它们在招收新员工时,的确会把目标主要瞄准牛津、剑桥、帝国理工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一般行业更看重学校在专业领域的排名。而在招收普通雇员时,只要申请人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应付工作的基本技能就足够了。

    另外,由于英国有健全的监督机制,从而堵塞了可能在学历、论文等方面造假的漏洞。英国是世界公认的最早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也是知识产权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其保护知识产权的手段五花八门。例如,为防止学术论文造假,有关部门专门开发出审查软件,所有论文都要上网接受检验,得到是否抄袭的评判。这对造假者有巨大的威慑作用,而且的确能捉住企图蒙混过关的人。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食品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网络 2015-05-29 00:52:29

坐轨交逃票 你的信用值多少钱?


网络 2014-07-25 12:39:25

谁来给政府信用打分?


光明日报 2014-06-23 10:04:13

谁来为携程信用卡危机买单?


腾讯科技 2014-03-24 08:55:42

个人信用信息未有效保护 谁之过?


河北新闻网 2014-03-10 12:50: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