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学术造假毁掉的不仅是一代人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10-04-01 11:08:43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为题,报道了西安交大六名教授联名举报同校教授李连生存在严重学术造假问题的新闻,从而在西安各高校乃至全国范围内引发人们的关注。目前,西安交大原博士生导师、教授李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为题,报道了西安交大六名教授联名举报同校教授李连生存在严重学术造假问题的新闻,从而在西安各高校乃至全国范围内引发人们的关注。目前,西安交大原博士生导师、教授李连生被学校取消了教授职务,解除了教师聘用合同。六名教授为何联名举报同事?他们的举报行为为自己招惹来了哪些麻烦?从举报到此事件被处理的2年多时间里,六名教授又经历了哪些压力和坎坷?对此,记者专访了“联名举报六教授”之一的西安交大副教授、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压缩机教研室专家陈永江。

  ■举报学术造假是一种很无奈的行为

  记者:陈教授,近日媒体报道了对李连生学术造假的处理结果,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陈永江:央视《焦点访谈》在播出了此事后,学校有关方面迅速对我校原博士生导师、教授李连生的学术造假问题作出了严肃处理。这一事件给我们高校学术界所普遍存在的“论文浮夸风”给出了警示,在此,我也想向其他青年教授、科研人员提出一点建议: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去,靠弄虚作假来拼凑论文的做法是不会长久的,也不会真正取得学术上的成果。

  实际上,我们举报学术造假行为是一种很无奈的行为,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平时相处的也还不错,我们这些已退休、即将退休的老人,何苦要去“为难”年轻学者呢?只是,这种靠弄虚作假、剽窃别人学术成果的不正之风不可长!如果连大学教授都如此炮制论文,那么长此以往,我们的高等教育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不堪设想!

  ■“爱交大有多深,恨学术造假就有多深”

  记者: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你们六位教授联名举报的行动呢?

  陈永江:我1957年毕业于西安交大船舶内燃机专业,后来又跟留校的苏联专家学习了两年的超低温专业,毕业后一直在能源动力系压缩机教研室做科研和教学工作,一直到退休,我都在从事往复式压缩机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我一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光都是在西安交大校园里度过的,因此我对交大有着深厚的感情。其他几位教授也一样,郁永章教授是西安交大原化工学院院长,杨绍侃教授是原动力系主任,我们这些人对交大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希望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好,成为国家科技振兴的摇篮。

  2007年底,杨绍侃教授在校内看到了申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公示,报奖者就是李连生。当时杨教授就给我打电话,觉得十分惊讶,因为李连生根本没有从事过他所申报的课题的研究。后来我们把报奖材料复印了几份回来看,发现里面存在着大量的学术造假行为。另外,早在1998年,李连生出版的著作《涡旋式压缩机》里就有很多内容剽窃他人理论成果。在他的这本书里,他大量“引用”了日本学者森下悦生在1985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涡旋式压缩机的几何形线》中的数据和公式,前后达几十处之多。

  鉴于李连生的这些学术造假行为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我们几个老教授才向学校党委和纪委公开举报此事。虽然学术造假现象目前已经是屡见不鲜,但是作为一生从事科研和教学的老师,我们还是不能坐视不管,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学校的声誉、我们教研室的名誉,还有端正学术风气等问题。

  ■六教授为举报历尽曲折

  记者:你们在把举报信送到学校有关方面后,都收到了哪些回应?

  陈永江:2008年2月底,我们六个人得到了通知,学校有关领导要在南洋大酒店和我们做沟通。相关领导给我们传达了5点“精神”,大意如下:“一是现在的学术界学术造假舞弊现象很普遍,你们不必大惊小怪;二是西安交大地处内地,去年(2007年)的科研成果来之不易,希望你们高抬贵手,不要搅黄了;三是举报信发出后是你们导致了‘某些领导’日夜不安,你们是始作俑者,你们如果有人愿意退出举报,现在还为时未晚;四是你们如果为了利益,我们可以把教育部的一等奖匀给你们一些;五是李连生说他掌握你们所有人的把柄,劝你们学学法律,他很有可能起诉你们诽谤。”

  我当时没听完话就很愤怒了,我质问某部门负责人:到底谁是学术造假事件的始作俑者?是抄袭者还是检举者?警察抓小偷,我们可以说警察是“始作俑者”吗?所以学校的这种态度让我们很不理解,我们决定继续举报。

  2008年3月17日,我们再次向学校党委、纪委等多个部门正式发出公开举报信。半个月后,学校向教育部申请,将报奖撤回。至于为什么撤回,学校却没有明确回应。我们对这个态度很不满意,于是在新语丝网和科学网上发帖子揭露此事。又过了一个月,学校才又找我们对话。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联名举报没有得到什么明确处理结果。相反的,有人还通过我们这些人的熟人、学生来“劝降”,通过种种途径来“带话”、“捎话”,希望我们能见好就收。某些人的这些行为,更坚定了我们举报学术造假的信心。

  后来还发生了李连生起诉我们三人的事。在2009年7月21日、31日,碑林区法院两次开庭审理此案,最终他们撤诉了。

  直到前几天,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此事的前后经过后,学校才对李连生的学术造假一事做出了处理。

  ■学术造假毁掉的不仅是一代人

  记者:你觉得高校教师的学术造假现象对高校造成了哪些影响?

  陈永江:近年来高校教师出现学术造假、舞弊的事件,已是屡见不鲜,当然这不是个例,在国外的学术界也存在这样的行为。但是,这种学术造假行为危害的不仅仅是大学教师、大学生,连高中生都深受其害。前两年某地出现了高考期间学生家长围攻办案警察的事件,因为警察要查考场中的高科技舞弊案。当时就有学生家长质疑,如果别的孩子用了高科技器材而舞弊成功,我的孩子没有用,那么这算不算公平?大学里的教授都公然学术造假,会给大学生、高中生树立什么样的榜样?所以我对这种现象感到非常痛心!

  在我们这些老知识分子心中,大学还是崇高的学术殿堂,我们不能容忍一些弄虚作假者来玷污!我们西安交大是一所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名校,我们的校友、学生遍布全球,这是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事。如果学者为了利益去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的成果,那我们的学者、老师难道要把这些“手段”教给自己的学生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造假毁掉的不仅是一代人!

  ■“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记者:你觉得某些人的学术造假行为会给在校大学生带来哪些危害?

  陈永江:通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来包装成自己的研究课题,这完全是颠倒黑白的做法。这对学校、学生和社会都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仍有不少孩子上大学是倾全家之力。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学生考上大学后,家长因为借不到孩子的学费而自杀!这是多么让人沉重的事!再者,一个学生通过12年的努力考入了大学,花了不少家里的积蓄,如果老师传授的居然是盗窃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做法,那将是多大的悲哀!我认为,某些人学术造假的不端行为,将对学生的治学态度、道德水平以及社会责任感都造成很坏的影响。我觉得我们在大学里给学生们所传授的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如何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

  记者:你觉得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的根源是什么?

  陈永江:是利益驱使。一个老师的学术论文越多、学术成果越多,就意味着他的职称和职务将会水涨船高,而一些学校因为要获得更多的奖项和荣誉,对学术造假行为采取了睁只眼闭只眼的暧昧态度。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学术界的不正之风。

  记者:联名举报学术造假后,对你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影响?

  陈永江:基本上没有。有时候出去逛街,遇见一些老同事、老熟人,他们都很支持我们的举报行为,可以说我们的行为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不少人认为搞学术造假的“太不像话。”在我们西安交大,绝大多数的教职员工都在认真搞科研和教学,搞学术造假的人毕竟还是极少数。

  ■建议教育部搞“教授治校”的试点工作

  记者:你觉得如何根治学术造假这一“高校顽疾”?

  陈永江:以前西南联大搞的“教授治校”就很好,我认为现在不妨一试。我建议教育部选择几个省份、几所大学进行试点,验证一下这一方式是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高校领导能将行政工作和科研教学工作的关系厘清,那么将会促进学校内部的学术风气监督工作。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我们高校如果对教授、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不再靠学术论文的数量来评定,而是根据相关课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来评定,或者出台更为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那么就能逐步地消除学术造假现象。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澳优奶粉,又一个“达芬奇”?


现代快报 2011-07-22 14:43:44

达芬奇身后:畸形的家具市场


东方早报 2011-07-22 09:57:08

CEO哭成泪人 达芬奇公司介绍会变闹剧


东方财富网 2011-07-22 09:05:06

达芬奇患难兄弟!昆明疑现山寨苹果店


小熊在线 2011-07-21 17:20:09

造假教授遭解聘 学术造假如何拯救?


慧聪教育网 2010-04-01 11:32:41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