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德国政府和美国标准普尔信用评级公司发生了一场引人注目的激烈争论。起因是标准普尔将德国一批企业,包括德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Thyssenkrupp的信贷评级连降了二级至垃圾级,这不仅导致企业借贷成本增加,而且也使企业在扩张和
2003年3月,德国政府和美国标准普尔信用评级公司发生了一场引人注目的激烈争论。起因是标准普尔将德国一批企业,包括德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Thyssenkrupp的信贷评级连降了二级至垃圾级,这不仅导致企业借贷成本增加,而且也使企业在扩张和招聘中遇到了重重障碍。Thyssenkrupp的股价还由此而跌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穆迪、惠誉等美国背景的评级机构还把德国四大银行的级别也降低了。这接二连三地降低德国企业和银行的信用评级举动,引起了德国各界极其激烈的反应。他们认为美国公司的评级是极端不公正的,是德美之间紧张的外交关系影响的结果。最近几个月来,德国施罗德政府在美国对伊战争上不断表示不满,加深了两国关系的裂痕。德国政府表示,除了要严格审查标准普尔、穆迪等机构在德国的职业资格外,还向欧洲信贷机构发出了呼吁:联合起来抗衡美国的信贷机构;向美国信用评级领域的霸权发起坚决的反击。
这是信用评级市场对外开放后,发生在经济发达国家间的许多矛盾中的一个。
加入WTO后,我国敏感行业的对外开放正在按过渡期规定的日程表按部就班地进行。信用行业的对外开放因为中国信用的幼稚和中国信用市场不发育而没有被专门提及,但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最近社会上不断出现有关传言。一种说法是标准普尔、穆迪等著名信用评级公司对中国的信用市场窥伺已久,现已蓄势待发,由他们独自创办的信用机构呼之欲出,只等时机一到,即刻就在中国开庄;另一种说法是邓白式、惠誉等知名信用公司,正在加紧寻找强有力的伙伴,准备以中外合资企业的方式,在中国信用市场上强势登陆。还有境外一批投资商也在寻找更好的方式和对象,介入中国信用市场。
对外资信用机构的管理面临挑战
能否在一个国家里开展信用业务,一般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信用专业公司能够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合法、公开地取得用于企业资信调查报告和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的数据,二是允许合法地传播或经营经过处理的数据。从这两个先决条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国家必须具备完善的法制环境。
美国是公认的征信国家,从20世纪60~80年代的20多年间,制定了17部立法,形成了一个包括防范商家欺骗消费者、规范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规范信用专业机构等法律的完整信用管理立法框架体系。
我国的信用立法目前几乎出于空白状态。信用专业机构在我国如何开展信用服务,如信用机构的业务范围、信息采集手段、信息加工方式、信息保管方法、信息使用范围、信息使用者的权利义务、信息有效期限、违规采集使用信息的惩罚等都无法可依,有的只有暂行规定,有的连暂行规定都没有。据了解,我国有关方面对信用立法基本空白的状况十分关心,从去年开始,已经组织专门班子起草《征信管理条例》,并已多次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但何时公布,现在还不得而知,业界盼望能在年内公布。可即使公布,也仅是政府部门的一个管理条例,它同正式的国家立法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向境外信用机构开放,不知国家如何对他们实施有效管理,进驻中国的境外信用机构如果硬要钻我国法制不健全的空子,无序开展业务,就会对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国内信用市场刚起步
当前我国的信用环境相当严峻,失信时间时有发生,“钱敢借敢用敢不还”、“欠款有理、欠款致富、欠款出业绩”、“废债有偿,赖债有功,逃债有理”等在社会上风靡。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许多人把花钱请信用公司做信用调查和信用报告看作是白痴办傻事,所以信用的业务量很小。
据可靠调查,我国信用业务量还不到1亿元。而北美信用市场交易规模在2万亿美元以上,仅征信和评级市场的年销售额就有30亿美元之多。
目前我国的信用市场主要有债券评级市场、信贷企业评级市场、金融机构评级市场。近几年我国企业债的发债规模只有几百亿元,发债企业一般不超过10家,在这很小的市场范围里,却有中诚信、大公、联合等多家信用专业机构投入竞争,每家的业务收入至多也只有一二百万元、信贷企业评级市场主要集中在上海、福建、江苏、浙江、湖北等地,业务多被当地信用公司垄断,评级收入估计可达二三千万元。开展评级的金融机构目前只有泰康、平安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此外还有少量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的信用评级及个别企业的履级能力评级等。
在信用市场发育程度这么低的情况下,允许境外信用机构进来开展信用业务,必然加剧我国信用市场的恶性竞争,我国本土的信用机构处境更加艰难并可能日渐萎缩。应该说,我国信用产品和信用市场的开发前景是很诱人的,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可望的几年内,不可能会有较大的突破。
国内信用机构稚嫩
我国本土的信用机构近几年虽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终究还处于起始阶段。目前民营的信用机构大部分资本金少,多的数百万元,少的几十万元,拥有5千万元注册资金的金城信用公司国内仅此一家。有地方政府背景的信用机构,例如上海资信公司,从事个人和企业征信业务,起步还算顺利,但它们还面临艰难的转制改革。有银行背景的信用机构,大部分主要从事内部评级,若要继续生存下午,则面临走向社会的艰难历程。这三类信用机构资本实力都小、专业人才都少,业务开展都难,大部分为生计苦苦挣扎,目前都不具备与境外信用公司竞争的实力。当务之急,我国的信用机构要通过增资、改制、兼并重组,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逐步形成几家资金实力雄厚,高素质人才密集、品牌声誉鹊起、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信用专业公司。这样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日。有志于中国信用事业的有识之士,应该抓紧宝贵时间,千方百计使自己尽快强大起来。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