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上午,企业家们兵分两路:一批前往参观浦东新区环球金融中心、世博园在建项目,主要了解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情况;另一批前往虹口区,参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情况。 当天下午,企业家们随即出席“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
当天下午,企业家们随即出席“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咨询座谈会”,为上海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出席会议(详见早报7月19日2版、20日A20版报道)。
郑彦
7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41位知名民营企业家齐聚上海。为上海经济发展和“两个中心”建设出谋划策。这表明,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正在进行发展转型、破解发展难题的上海,开始向民营经济敞开怀抱,把民营企业纳入“保发展”的战略视野。对于一向依靠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打天下的上海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思路转变。
但是,对于一向以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为经济主体的上海,真的准备好迎接民营企业了吗?民营企业是否能真正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第三极”?
首先,要着力塑造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应该是一种能够让众多幼年“阿里巴巴”野蛮生长的草根文化,应该是一种宽容失败、激励创新的宽容文化,应该是一种尊重企业家、善于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创业文化,应该是一种兼容并蓄、互补互利的多元文化。办事规范是上海的优点,但规范中同样可以有灵活,可以有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从终极意义上来讲,无论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公众企业,都是纳税人和就业主体,都在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都应该适用国民待遇原则。
其次,要扩大开放领域,彻底打破限制民营企业进入的“隐形门”、“玻璃天花板”。垄断会使一家企业活得很好,但会降低整个社会福利和资源配置效率,只有竞争才能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上海在政策中已经向所有企业开放,但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着一些“隐形门”、“玻璃天花板”,民营企业或不得其门而入,或不得其道而入,或入门之后遭受重重阻碍。要彻底打破这些“隐形门”、“玻璃天花板”,以“非禁即入”为原则,不仅要允许,而且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金融、航运、汽车、通信、基建等行业,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正如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10年前所言,“给民营企业一次失败的机会”,上海要在这方面敢为人先。
第三,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对于吸引外资,上海有很多政策;对于国企重组,上海有很多政策;对于中小企业发展,上海也有一些政策。但是,对于如何吸引大型优秀民营企业来沪发展,上海缺乏明确的政策。我们过去的观念,是将民营企业等同于中小企业,想当然将中小企业政策套在所有民营企业头上,恰恰忽视了那些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优秀民营企业的诉求。因此,要问计于民营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应仔细了解它们在土地、政府服务、人力成本、政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及时加以解决。
第四,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原因在于,民营企业不像国有企业那样可以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因而被同样国有的银行视为风险而不是利润,这导致民营企业存在整体性信用偏低现象,优秀民营企业亦难以“脱钩化”。解决这一难题的思路,就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此,要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比如私人股权投资(PE)、投资银行、融资租赁、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贷款公司等;积极开展各类金融创新,比如并购贷款、信托租赁等。只有有效激活社会资本,才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