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国内信用销售机制建设迫在眉睫

来源:博客 2008-09-18 10:33:44

一、内需与外销同等重要,或而更甚之   国际反倾销策略和外汇贬值,给出口型企业来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目前国家非常高调地提出要扩大内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我也认为内需才是支撑民族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柱。   我们迈士通是一个典型的

一、内需与外销同等重要,或而更甚之

  国际反倾销策略和外汇贬值,给出口型企业来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目前国家非常高调地提出要扩大内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我也认为内需才是支撑民族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柱。

  我们迈士通是一个典型的中小企业,目前已走过了9个年头,做的电子基础元器件、接触件。我们的产品在整机当中所占材料比例的1/6,也就是说我们的产品在电脑、笔记本、数码相机、手机、投影仪等电子产品的总材料中占1/6的比重。我们的客户主要是联想、LG、三星、松下、ABB、索尼、GE、华为这种大型的制造商,是典型的B to B,百分之百是信用销售,而不可能是现金销售,目前一年销售额约有四至五个亿。而与此相关的电阻、电容、马达等元器件在国内的销售,也是百分之百信用销售,而不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此类产品在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地区、环勃海经济区的GDP中占比非常之大,我们主要从事的就是这个行业。

  大家都知道,珠三角、长三角、还有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过去的发展是又快又好,为什么呢?因为它们70%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为什么要以出口为导向,出口为什么好呢?主要在于出口的单子大,组织生产快,结束后一装船就好,非常省事,效率高。但问题是,目前珠三角我们的同行已经不下百家停掉了,出口出不出去了。而服装和玩具行业更麻烦,即使你做得好好的,他们也会挑出这样那样的毛病,说你不符合这样那样的标准。国内的低成本低利润造就的低价格,到那边反而可能被他们咬成低价倾销。这些都给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很大麻烦。在一定程度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上升到了国家与国家的竞争。

  我个人认为,内需才是支撑民族经济的一个关键部分。现在沿海地区有很多以外贸为导向的企业都处于被动、痛苦的状况。即使在外贸形势好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忽视外销自身的很大波动性。因为我们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需要足够重视内销,需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依靠国内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才能保证我们能经受住国际经济影响的冲击。所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内需和外销同等重要,甚至内需更重要。我的观点是:国家对内销和外销上的政策和扶持力度上应该一视同仁。目前一些企业,为什么愿意外销不愿意内销?为什么世界500强大多数在中国都有制造、生产基地?实际上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在于我们的内销存在着习惯性拖款的问题。但对此大家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并不将其视为问题。

  国外的信用期平均是7天,中国的信用销售平均回款时间是90天,而且有的还高达250天,更有甚者还有的一年的,但好像这都不算什么、很正常!大家都知道传统的生产型企业,资金周转一年大约在4.5次就已经是比较好的了,但为什么戴尔周转得那么快?它就是把它的信用管理作为一个主要的竞争手段、核心竞争力,他一年资金要转15.5次。比如说,我们国内应收帐款210天,那么一年才转1至1.2次。所以在这方面来讲,国内想要缩短信用销售回款的周期,希望就是国家在政策上向外销政策靠拢。

  二、制度建设大于细节、大于某个专项或条款建设

  中国有大批的中小企确实是隐形冠军,现在国际上也很流行这种说法。但是这些隐形冠军,特别是从去年年底到今年都是很麻烦,国家一压压一堆,其实大国企集团是压不到的。再有一个是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客户都是大爷,我们是孙子,比较小!人家给你做就很了不起了,给你90天就是常规,你还想要30天,那就靠边站吧!

  所以中小企业虽然是隐形冠军、是希望之星,但是它面临银根紧缩的问题,客户又是老大,他往哪里去呢?我为什么说希望国家能在这一块上建立一些机制,建立一些国家高度的信用机制?就如国家为了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提出了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国家为了解决社会的医疗保险,建设了医疗保障机制;为了解决教育问题,教师工资直接由财政拨放;以及为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表面上看是国家花了钱了,从长远的来看是国家培养了未来和希望。所以我认为,国家建立一个有国家高度的信用销售机制,它的意义不亚于九年义务教育,不亚于农村医疗保障体制,也不亚于科技体系的创新。

  然而,国家要怎么样做呢?

  我认为,首先,凡是国内应收帐款愿意参加保险的,国家都能在政策上给予一点扶持、采取些办法。

  作为企业来讲,要把生产期缩短、加速生产次数,就是要将所有客户通通进行保险,信用再好的也要进行保险。为什么呢?我分析出一种条件反射是这样的,我们的客户都比较大,但比较大也要保险,恰恰就是这些老大容易拖款。我们的做法就是,在任何一个客户在交易之前,都要先保险,先调查他的额度、先授信,然后交完货以后,用中信保的保单再找银行,快点把钱拿回来。但钱拿回来是要打折的,不过打折也没关系,因为我过去资金一年可以周转4.5次,但现在可以提升到差不多7次左右,这样的话,毛利率可以更低。现在材料涨价涨的这么厉害,工人的工资还要涨,我的毛利率还要低,但是我的整体加大了,所以我这一块的保障就高起来了。

  现在我们国家对出口、风险控制保险方面都有补贴,但内贸保险为什么不补贴呢?我看内销其实额度更大,所以在这个保障上面,对愿意保险的,和参与保险的公司,是否可以在保费或相关的费用方面在政策上,给予一些保障性的东西,给他一些补贴。就像我们高科技企业在税收上就有一些优惠,在技改上也有一些补贴一样。

  其次,就是要建立一个信用平台,信用平台就相当于一个高度的沟通。

  目前,遵守交规的人是好的,但不遵守交规的人好像处罚也不大。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法律的两个面来看,是否可以对遵守信用的诚信者,给予一些补贴,补贴不一定很多,但是一个政治荣誉,这样反过来就是对一些不遵守规则的人进行的处罚,把这个界面往前移。所以我希望国家在这种体制上,比如说,国家为了解决医疗保险国家可以拿出上千亿,为了解决技术创新又拿出多少亿,为解决教育体制可以拿多少亿,关键是商业信用机制可以延伸到整个民族的信用机制,在这个上面国家应该拿出一些高度和做法,而且这样做还可以把内销信用销售建立起来,内销周转率提高,国内的业务就会增加。

  我们有一个简单的测算,如果国内销售的信用都像出口一样(除出那些国外客户不守信用的)那么简单的话,估计GDP可以增加1.5个百分点。如果整个国家GDP增加一个点,拿出10个亿、20个亿、30个亿、40个亿、50个亿又算什么。更重要的是,如果把我们的一个信用的风气和体系归到一个国家的高度,这会给我们的民族带来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不曾遇到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很大部分原因也是在于,西方国家有健康的诚信体系和健全的商业信用基础,而我们很缺乏。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立了统一的信用和信仰基础,又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他们在审理经济案件中,当事人可以当庭把手按在圣经上宣誓,而我们,只能自己摸着自己的良心。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用经济,所以如果国家能在信用建设方面做更多的事,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我们整个民族的进步所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三、真正的信用主体在市场

  从国家的角度,应该把内销信用机制做得更高,让信用体系有法律、有法规。就像我们国内工商部门有守合同重信用的牌子,银行也有自己的一套信用体系,税务系统也有一套信用体系,这就是比较好的。但是反过来,我认为真正的信用机制的建设应该是由政府主导,法规、相关激励机制方面做一些引导和推动作用,但是这个事情主要还是要交给第三方或交给市场来处理。因为真正的监督是在市场,主体是在第三方力量,同时法规和激励机制上的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目前在国内一说到保险大家觉得是一个附带,可做可不做,就像我现在活的好好的干嘛要去看病啊,我开车十年都没系安全带也没什么事吗!但观念还是要改过来,所以在这里我的看法是,近一步强化保险公司的政府支持意识,这样对企业比较好,因为政府来了和保险公司来了,企业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

  一些世界上做的比较好的企业,恰恰是把信用提到了一个高度的位置,一把手会亲自抓!对此的看法是:更高地依靠第三方力量来参与、来评价,这些做法政府也可以对一些第三方机构,或一些协会给予政策上的引导,给予资金上的扶持,给予一些激励措施,这样就会好很多。

  我目前感觉到的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在珠三角、长三角、环勃海地区、海西地区的中国企业,规模非常大,而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民营企业。我去深圳、去东莞出差也发现,大家都不怎么愿意内销,即使内销大家都愿意卖给老外——老外在国内有采购的。那么这样的话,实际上就变成了另外一种的歧视。所以我觉得政府要站在一定高度上进行引导,再借助综合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团结起来,把国内信用销售体系这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提到一个高度,那么我想国内的GDP起码会增加一个点。

  最后我的呼吁是:国内信用销售机制建设迫在眉睫!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盘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看点


中新社 2016-03-07 15:25:56

10人上铁路诚信系统“黑名单”


燕赵都市报 2014-09-02 16:15:37

强化公务员诚信考核记录的使用


网络 2014-08-07 13:10:00

闯红灯等逾20次就算“失信”


扬州新闻网-扬州晚报 2014-06-06 22:40:19

网查个人信用记录扩至12省


网络 2014-04-18 10:42:58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