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高票息难掩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集合债或遭机构冷眼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8-08-30 09:24:01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自去年试点之后,今年有进一步铺开的趋势。然而另一方面,今年公司债和企业债市场繁荣,利率普遍高企;中小企业本身又受到更多的宏观经济负面影响。利率优势收窄,风险又加大,中小企业集合债面临尴尬境地。   中小企业集合债扩容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自去年试点之后,今年有进一步铺开的趋势。然而另一方面,今年公司债和企业债市场繁荣,利率普遍高企;中小企业本身又受到更多的宏观经济负面影响。利率优势收窄,风险又加大,中小企业集合债面临尴尬境地。

  中小企业集合债扩容在即

  2007年年末,深圳20家企业捆绑发行的企业债券,以及中关村4家企业联合发行的“07中关村债”分别成功推向市场。“07深中小债” 债券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期限5年,票面利率为5.7%,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07中关村债”总额3.05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6.68%,北京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提供担保和再担保服务。两只品种均获得了AAA评级。

  国家开发银行的参与打消了机构对于信用风险的顾虑,加上利率水平在当时较高,“07深中小债”和“07中关村债”得到了机构投资者的认购。“07中关村债”通过深交所网上发行的部分更是得到中小投资者的追捧。这只品种原先只安排了3000万额度用于公开认购,但其后又追加了5000万额度。

  上述两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成功试点之后,吸引了更多的地方政府和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的目光。今年8月初,深圳市第二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开始接受申请。辽宁、浙江、四川、重庆等省市也计划推出类似金融产品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信用等级较高,通常可以用比较低的利率发债融资。这类债券偿付风险较小,比较受有资产配置需求的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欢迎。中小企业因为自身经营风险大,而一般又很难找到银行为其担保,因而其发行的债券必须有较高的票面利率进行风险补偿。

  “2008年是公司债和企业债蓬勃发展的一年,中小投资者也可以关注其中的机会,激进型投资者可以考虑配置收益比较高的中小企业集合债。”李大霄表示。

  李大霄认为,深交所将中小企业集合债部分通过交易所网上平台公开发售具有试点意义。中小企业集合债进入证券交易所市场能够拓宽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渠道,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品种,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开发衍生产品。

  信用风险让机构难释怀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乐观。一些业内人士仍然担心中小企业集合债的信用风险。

  第一创业证券固定收益部王皓宇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我一直认为债券只适合大中型企业。当债券市场足够成熟,大型企业和成熟的优质企业都能够通过债券市场满足融资需求的时候,银行就会流失这部分大客户,银行才会去考虑怎么服务好中小企业。”

  王皓宇认为,机构投资债券最大的考虑仍然是本金的安全,收益只在其次,而关系本金安全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与经济周期、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治理透明度密切相关。“上世纪90年代国内曾经爆发过一轮企业债偿付危机,对于风险的担心并不多余。”

  在他看来,银行给予中小企业贷款之后,有能力对其经营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而机构投资者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只能依赖信用评级和担保;普通的中小投资者更加没有风险辨别能力,“看到利率高就愿意买”。

 “深圳和中关村的中小企业集合债,机构买的其实也是国家信用。如果没有国开行参与担保的话,机构投资者对这种产品并不感兴趣。”王皓宇对记者说。

  公司债繁荣产生“挤出效应”

  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或许是促使中小企业集合债趋热的原因之一。银行收紧银根之后,中小企业的资金饥渴加剧。另一方面,这一外部因素也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其发债融资的信用问题更加凸显。

  广发证券债券分析师何秀红表示,今年外需回落,企业成本上升,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在这种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以及中介机构的担保风险都不容乐观。

  企业债和公司债的高度繁荣也不利于中小企业债推销自己。业内人士估计,今年下半年新债供给旺盛且票面利率攀升,对资金的竞争十分激烈。何秀红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目前AA评级的企业债票面利率达到7%,一些城投债也高于这一水平,大型国企发行的债券票面利率也达到6%左右。除非进一步提高利率回报,否则先天存在缺陷的中小企业集合债没有任何优势。

  何秀红还担心各地方申报中的集合债能否得到国家政策银行以及地方政府的信用支持。“比如深圳发的中小企业集合债除了国开行的担保,还有深圳市政府的隐性信用支持。但是目前各个地方申报的品种还不清楚会怎么做。”她表示。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虚假大学所在地


2015-05-26 11:58:00

“野鸡大学”何以屡禁不绝?


网络 2015-05-29 01:04:08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