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大学生中“信用缺失”现象的原因和对策

来源:金陵瞭望 2008-07-08 10:56:14

【金陵瞭望报道】近年来,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信用缺失”和“信用危机”现象,引发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那么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现象。

【金陵瞭望报道】近年来,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信用缺失”和“信用危机”现象,引发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那么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现象。


   近些年来,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信用缺失”和“信用危机”现象,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信用意识、契约观念淡薄。

某高校在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近30%的被调查者表示没听说过“个人资信制度”,近20%的学生就没有考虑过还款问题,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很难说”。大学生中任意变更、撕毁合同司空见惯,尤其是在履行就业协议方面违约现象严重。有一所大学每年毕业学生单方违约比率达2%。


第二,考试作弊、弄虚作假严重。

据某高校对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在考试前曾有过作弊动机的高达48%,预谋作弊和随机作弊的各占12%和36%;有32.4%的学生认为作弊很普遍,4.2%的学生认为作弊是取得好成绩的捷径。外语考试、论文写作中找“枪手”,在校园里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包装精美的求职书中提及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等业绩感兴趣,可在学校转来的档案中却无影无踪。


原因


上述大学生中的诚信缺失和信用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传统社会的诚信是在封闭型生产关系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靠“熟人”关系之间的舆论、“面子”维系着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人与人的关系打破了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局限,“熟人”关系的范围在逐步缩小,法律和信用制度成为主要的维系社会诚信的手段。由于传统维系手段渐渐失效而新的维系手段尚未建立或健全,导致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形形色色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的现象,这些现象也程度不同地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校园也不可能成为一片“净土”。大学生中出现“诚信缺失”“信用危机”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策


虽然可以“不足为奇”,但却不能不高度重视。因为事实上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安身立命之本,是当今大学生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养之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显然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


(一)活动内容上采用正面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以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为主题,以树立良好的学风、考风、班风、和校风为重点,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在内容上应注重正面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学校生活实际,从基础做起,确立若干较为明确的诚信指标(如不迟到不早退、考试不作弊、不说谎话、言行一致等)。活动过程中,要围绕这些指标,有步骤地实施道德认识、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教育计划。


第一,培养正确的道德认识。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加者、生力军,必须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来磨炼修养自身素质。必须把代表中国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政治和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主要通过在相关理论课程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进行。


第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内化。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道德与革命道德典籍,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萃,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具有良好经营道德的企业,让其切实感受诚信与成功的关系,通过此种内外兼修的方式,逐步激发学生内在道德情感的培养。


第三,道德行为的体现。教师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以遵守诚信规范的模范形象,影响学生的诚信行为。建立记录和评价学生诚信行为的个人“信誉档案”,并与奖学金、就业等因素直接挂钩,及时表彰诚实守信的好学生,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以点带面,营造氛围。经济学中有一个词汇叫“博弈”,是指每个人在作出一种行为选择时,都要对自己的付出和能得到的回报进行权衡考虑。对于不诚信者,不仅要使之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且要在行为上受到严厉的惩罚,使其感到得不偿失。同时,建立、健全和完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社会评价机制、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等,在利益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下,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


(二)活动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增强渗透力


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在方法上力求多样化,针对学生工作特点,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以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为主要方式,采用主题班会、演讲会、报告会和校园文化节等形式,利用学生网站、广播站、校报、黑板报和橱窗等宣传阵地,抓住典型事例,加大对诚信教育内容的宣传力度,增强其渗透力,使这一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入脑入心。


力求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切忌出现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本身就是与诚信原则相悖的,如果不切实际地将诚信教育变成讲空话做虚事,那么,不但不能解决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诚信缺失”问题,反而会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此,我们要把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三个同步”,即:与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风建设同步;与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步;与对学生的就业咨询指导同步。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图解交通信用管理办法


2015-01-17 19:27:1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