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更应防范
来源:中国财经网
2008-05-26 10:19:08
摘要:由于上市公司一般需经较严格的准入审查,故各银行普遍对上市公司存在偏好。由于优质客户有限,过度竞争变成为银行争夺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从而使得信用风险加剧。很多辉煌一时的上市公司瞬间轰然倒塌引发银行界“多米诺骨牌效应&rd
摘要:由于上市公司一般需经较严格的准入审查,故各银行普遍对上市公司存在偏好。由于优质客户有限,过度竞争变成为银行争夺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从而使得信用风险加剧。很多辉煌一时的上市公司瞬间轰然倒塌引发银行界“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事实提醒国内银行界必须谨慎对上市公司授信。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公开的信息披露是银行了解上市公司的主要途径。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不同程度地不按规定披露信息,或借口核心机密,或信息滞后严重,甚至故弄玄虚编造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和银行,由此导致如下风险:
难以认清企业真实的股权结构
有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参股、重组等故意掩盖股权结构真相,并由此形成中国资本市场所特有的德隆系、三九系等“某某系”现象。目前的上市公司中很多法人治理结构仍存在诸多问题:产权结构不清晰、一股独大、独立董事不独立、“三分开”落实不够、公司治理的法制环境不完善、地方政府干预过多等,导致银行难以掌控对相关企业的信贷规模。
非正常关联交易导致贷款难以监管
上市公司不断通过投资、参股等在各地建立关联企业,其形式各异,关系隐蔽复杂,上市公司对此往往秘而不宣。而银行均为分支行体制,很难按对单一客户授信限额要求授信,可能存在贷款集中度过高的风险。另一方面,关联交易又是报表失真的一个根源,关联交易价格的可控性和非市场性特点使上市公司极易通过关联交易来操纵财务和经营,信息很难真实公允;更有甚者还会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产,逃废债务。
财务信息失真危害社会诚信
现在往往很难相信企业报表的真实性,即使是经过审计的报表,仍可能严重失真。从美国安然破产、安达信解体直至世通等都存在严重的“盈余操纵”。中国证监会处罚的我国违规上市公司中,50%以上是由于财务信息失真。很多企业都有多份报表,银行拿在手中的报表或多或少存在虚假成分,中介机构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其中。最常见的操纵手法就是通过关联交易确认销售收入或在其它利润构成上做手脚以虚计主营收入,粉饰报表。此外还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如在固定资产折旧、潜亏挂账、利息资本化、坏账准备、存货计价、长期投资的计价、调整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等方面大做文章。
中金亿观点
上述要点均起因于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因此强化信用风险防范称为银行界当前的重点,落实尽职调查制度成为识别信用风险的关键。
建立贷前调查规范
目前很多银行强调贷前调查,主要还是集中在规范贷前调查报告内容方面,对贷前调查的流程管理还是空白,对资料获取的途径、方式没有相应规定,而这正是保证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不能只听企业的一面之辞或相关利益方的溢美之辞,应制定贷前调查指引之类的细则规范,才能使贷前调查尽职有所依据。
严格贷时审查
现在的贷款评审往往局限于授信业务本身,因此亟待建立评审尽职制度,对评审程序、评审人员权利和责任作出明确规定。评审应引入对贷前调查是否尽职的审查,评审的重点除对授信本身外,还应对贷前调查程序的合规性、资料的真实完备性及资料与所得出结论的逻辑关系进行评价。评审尽职有赖于独立评审机制的完善,这也是评审体制发展的一个趋势。
贷后检查及时
银行的考核体系,可以考虑提高贷后管理分值的权重,引导经营主体合理地在业务拓展和贷后管理方面配置时间和人力,根据企业信用等级和贷款分类情况实行差别化管理,制订贷后检查内容和现场检查的频度,作好风险预警和五级分类,及时合理地揭示风险,对关注类和已预警贷款加大检查力度。在统一授信情况下,还要加强授信的台账管理,定期核对,避免出现超额授信情况。此外,还应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正北方网(呼和浩特)
2014-09-30 10: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