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应对信用经济时代的挑战
来源:广东信用网
2008-05-17 09:32:58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绝大多数商品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除产品质量、价格和服务等传统的竞争手段外,交易(付款)方式已成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信用交易(赊销赊购)已成潮流。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绝大多数商品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除产品质量、价格和服务等传统的竞争手段外,交易(付款)方式已成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信用交易(赊销赊购)已成潮流。目前赊销已成为很多行业的惯例,部分企业信用交易的比例高达90%以上,这表明中国正在进入信用经济时代。
信用经济对扩大销售,减少流通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方面都有着广泛而积极的意义。然而,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信用经济,对于刚刚学会在市场经济大海中游泳的中国企业来讲,从中体验更多的却是苦涩和巨大的阵痛,许多企业因此陷入了“不赊销等死,赊销找死”的两难境地。加强和改善信用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根据业内机构的抽样调查,从2005年到2007年,我国企业在国内销售中的赊销普及率及赊销比重持续提高。
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进口商(买方)为避免占压资金和节省开证费用而拒绝给出口商(卖方)开立信用证,转而要求卖方接受信用付款方式。譬如,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亚洲出口商都坚持要买方开立信用证,但今天则几乎完全丢失了这个“强势地位”,全面接受了承兑交单(D/P)或放账(O/A)等信用付款方式。
据了解,目前我国只有大约20%的出口交易使用信用证,80%都是放账交易,且放账期限越来越长。以广东省为例,从2005年至2007年,赊销交易占广东出口比重的增幅都超过了20%,平均应收帐款天数已经突破了70天的水平,并有继续延长的迹象。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绝大多数或多或少被拖欠款问题所困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企业平均无效成本是销售收入的14%。
不赊销,就无法生存和发展;赊销又风险巨大,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
在谈到“信用风险”这个话题时,很多人都把责任推到社会,似乎企业无力改变目前的现状。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我们不否认社会道德水平低、经济秩序乱和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是引起“信用风险”的外部因素;但是,对企业而言,更重要的却是企业内部尚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信用管理制度,由此引起自身的信用管理水平太低。
我们看一看美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当美国刚刚度过经济危机,经济开始步入繁荣的时候,美国企业也面临着这种高坏帐率、高逾期账款率的状况。很多企业因此破产倒闭,更多的企业在泥潭里挣扎。也是在这个时候,企业信用管理被高度重视起来。企业在信用管理专业咨询机构的指导下,纷纷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机制,成立信用管理部门,规范赊销行为。不到五年时间,美国企业的平均坏帐率和逾期账款率大幅下降,同时,赊销比例也节节上升。而在美国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几年时间,美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美国企业能做到的,中国企业也应该可以做到。
我们应向欧美企业学习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3”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和“1”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我们把它叫做“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
“3+1”企业信用管理模式是由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的信用管理专家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把西方先进的信用管理理论和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的适合中国企业情况的信用管理模式。“3”是指企业内部应建立三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分别是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以及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其中,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从交易前期的客户筛选、评价和控制的角度避免信用风险;债权保障机制在交易中期转嫁和规避信用风险;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则在交易的后期密切监控账款回收,最大限度减少信用风险。“1”是指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人员),全面管理企业信用赊销的各个环节。
账款逾期率、账款回收周期(DSO)、账龄结构、坏帐率,这些数据看起来枯燥乏味,却是极为重要的,必须经常研究分析,并根据这些数据调整企业的信用方针。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