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银行拨备不足之忧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2008-05-10 13:55:20
银监会披露的2007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据显示,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的不良贷款,2007年余额不降反升了135亿元。随后,标普发布的报告亦称,相对于次贷危机,中资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更多地在于国内信用风险。 标普认为,随着国内宏观调控措
银监会披露的2007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据显示,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的不良贷款,2007年余额不降反升了135亿元。随后,标普发布的报告亦称,相对于次贷危机,中资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更多地在于国内信用风险。
标普认为,随着国内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逐渐加大,中资银行要维持此前的资产质量水平将面临较大的压力,综合2008年各种因素分析,不良贷款率有上行的趋势。隐藏在银行业这几年业绩高增长背后的信用风险可能将逐渐暴露。
结构性风险突出
2007年,国内银行业不良贷款平均率为6.17%,余额为1.26万亿元,比2006年高出135亿元,不良贷款的结构性风险初步显现。
一是截至2007年末,国有大银行不良率为8.05%,较三季度末上升了0.22个百分点,此前的3个季度不良率分别为8.20%、8.14%和7.83%。受此影响,银行业整体不良率也中止了持续下降的趋势,四季度末与三季度末均为6.17%,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则由三季度末的6.63%升至6.72%。
虽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银行业不良率的反弹可能是因为农行存量信贷资产重新审计认定所致,但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速可能放缓所带来的风险仍不容忽视。
二是在1.26万亿元的不良贷款中,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分别为0.22万亿元、0.46万亿元、0.58万亿元,占比分别为17.46%、36.51%、46.03%。损失类贷款占比大幅上升,其2006年底占比还为39%,总规模也较上年增长了近1200亿元。
同时,关注类贷款的比重也略有上升。2006年,国内银行业关注类贷款的比例约为7%,2007年已上升至10%左右。
银行业内部人士透露,增加的关注类贷款数额约在6000亿元左右,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可能还未及时调整为不良贷款。
标普认为,贷款增速的放缓,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可能会显著增加,因为“信贷紧缩政策可能对财务杠杆较高的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关注类贷款恶化为不良贷款的趋势加重”,同时,贷款增速放缓也降低了不良贷款的稀释作用。
“银行业2007年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和中长期贷款比例的快速上升,以及关注类贷款规模和比重的增长,加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的系数。”上述人士认为。
拨备未能覆盖风险
从财务报表上看,国内银行的拨备率水平并不低。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除深发展外,其他银行的拨备率都接近甚至超过100%。比如,截至2007年9月末,民生银行(爱股,行情,资讯)、华夏银行(爱股,行情,资讯)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53.28亿元、74.58亿元,拨备则分别为82.89亿元、73.48亿元。
但是,上市银行中无论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除了行业地位和资产规模有所差别外,在盈利模式上并无太大差异,所面对的风险分布也较为相似,这种高度同质化才是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所在。而目前,银行财务报表上的高业绩以及高拨备率并不能完全覆盖未来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
标普金融机构评级分析师廖强表示,过去两年,中国商业银行盈利均有大幅提高,主要体现在净利息收入的快速膨胀,手续费、佣金收入爆炸性的增长,以及较低的信用成本。尤其是从2008年1月1日起,银行的企业所得税率将由33%降低到25%,这将进一步提高其盈利水平。
2007年,国内银行纷纷扩张贷款规模,由此引发的信用风险不断攀升,但其不断提升的盈利能力转移了市场的注意力。从长期来看,银行业要维持现有的低信用成本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率仍显不足。
根据标普的拨备计算模型,如果用十年期BB级(投资级)的国际的违约率来计算,商业银行每年拨备率(指拨备/资产总额)应该在0.86%左右,而从1999年至2006年国内五大银行实际发生的信贷损失来看,如果未来的信贷状况维持现状,则其拨备率应该保持在1.41%。但标普重点分析的中国50大商业银行中的41家,2006年实际拨备率只有0.39%。
据业内人士估算,2007年国内银行的拨备率与2006年基本持平,在2007年国内银行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拨备率并没有随业绩大幅提高,与国际合理水平相差甚远,银行业整体上低估了信用风险的存在。
同时,银行业的信贷快速扩张表明,许多银行更看重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而非强化资本约束,如果银行不谨慎平衡短期利润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信用风险在未来可能就会全面暴露。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业2008年将会面临以下风险:首先,由于信贷紧缩政策,部分企业和行业在获得贷款上会处于劣势,而他们在银行的存量贷款则有可能出现质量问题;其次,经过多次加息,目前活期和定期存款利率差已经超过3%,再加上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有可能会出现银行存款结构的变化,对银行的资金成本造成压力。
前几年,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整体处于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处于信贷扩张通道内,大部分企业和行业的偿债能力还能维持其一定的信用等级和相对充裕的现金流,银行在流动性泛滥的经济条件下,并不过多担心债务的违约率问题。
“但有利于银行的经济条件不会一成不变的,随着管理层信贷紧缩政策的逐渐加强,将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偿债能力出现问题。”廖强表示。此外,由于美国经济放缓可能对中国出口企业带来的盈利波动,以及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宏调措施,都可能引发相关行业部分企业的偿债能力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中资银行不加以警觉的话,很可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信用风险。
盈利持续性不足
2007年,上市银行交出了一份业绩高增长答卷,纷纷发布了业绩预增公告。但各银行利润的增长点却极为类似,基本都来源于信贷增长以及资金收益的增长。此外,由于2007年A股市场的繁荣,银行的基金销售等中间业务收入也出现了大幅增长。
但去年四季度的信贷调控也使得业界对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产生了质疑。比如,招商银行(爱股,行情,资讯)2007年全年预增110%,但前三季度已增长了123%;工商银行(爱股,行情,资讯)预增60%,前三季度已增长了65%;深发展预增100%至110%,三季报已经实增了110%。
2008年,银行业信贷投放可能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信贷扩张规模被严格控制,银行通过靠大量增加放贷来掩盖不良贷款数量和比例手段将无用武之地,同样,企业通过借新还旧来掩盖偿债能力的低下也将基本不可能。
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一些原来被暂时遮掩起来的银行不良贷款就将显现出来,导致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和资产质量的恶化。
“信贷紧缩对银行最大的杀伤力在于,企业资金链会逐渐转向紧张,盈利能力减弱而产生大量新的不良贷款。目前,一些银行已经要求信贷部门加紧监控原有客户的资金账户,预防可能出现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后果。”建行一位客户经理说。
此外,代理销售基金等中间业务为2007年银行利润的高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种情形在2008年也风光不再。据了解,其实早在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银行销售基金就已经大幅减速了。
据业内人士预计,2007年各银行销售基金的手续费收入同比至少增长了10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了200%以上,但今年,增速可能要下降50%甚至更多。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中国信用》杂志
2017-12-12 11:31:43
北京青年报
2017-05-19 09: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