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银行担保谢幕 评级业面临考验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08-05-10 13:55:04

专访联合资信常务副总裁邵立强—— 商业银行取消对企业债券担保将带来哪些连锁反应,对评级公司将带来哪些挑战?如何评价国际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表现?围绕这些问题,近期本报记者对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联合资信)

专访联合资信常务副总裁邵立强——

    商业银行取消对企业债券担保将带来哪些连锁反应,对评级公司将带来哪些挑战?如何评价国际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表现?围绕这些问题,近期本报记者对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联合资信)常务副总裁邵立强进行了一次专访。

  取消银行担保“搅局”

    2007年10月银监会的一纸意见,改变了企业债发行全找银行担保的做法。国家发改委今年1月发布的通知也明确,要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化约束机制,规定企业可发行无担保信用债券、资产抵押债券和第三方担保债券。

    从有担保到无担保的一小步,不仅动摇了投资者原先的投资理念,也对保险资金投资范围的限制提出了质疑,而且对评级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投资限制不应一刀切,对担保的强制要求实际上并不合理。有担保和无担保的AA级以上债券,对应的风险是一致的。既然限定了级别,再限制有无担保意义并不大。”邵立强说。

    2005年8月出台的《保险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机构投资的企业(公司)债券,应具有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AA级或者相当于AA级以上的长期信用级别。至于无担保的企业(公司)债券,由中国保监会另行规定,但目前并无具体规定。邵立强同时认为,对AA级以下的债券,投资限制也应适度放开。

  评级公司面临长期考验

    银行担保从企业债券市场谢幕,意味着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将得到重视,成为债券定价和投资决策的参考标准之一。

    “担保取消之后,如无其他保障措施,债券信用主要取决于发债主体信用,主体信用把握得准与不准,对于评级公司是一个考验。”

    邵立强表示,这种考验不是眼前的,是对评级公司研究水平、评级经验与能力,甚至评级思想与理念的长期考验。如果评级公司提供的级别跟违约率不相对应,那么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将影响到评级机构的未来发展。

    当前,一些企业对评级机构存在认知误区,认为评级机构拥有很大的权力,“给出”的评级结果能够左右债券定价。邵立强表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评级机构左右不了市场,也不能随意给出级别,只能客观地揭示企业的信用风险。“揭示得准确,投资者才可能依照级别去定价;如果级别偏离了客观情况,市场不会予以认同。长此以往,投资者会对评级失去信任,甚至会质疑信用评级存在的合理性。”

    针对一些业内人士呼吁的双评级制度,邵立强也表示支持与赞同,“如果实行双评级制度,评级机构之间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相互制约作用,可以提高评级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不同机构的评级结果可以有差异,但是客观情况下,这种差异会在合理的范围内。”双评级也应在定价上优于单一评级。

  次贷危机问责评级机构

    已有15年评级从业经验的邵立强认为,评级行业的发展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对评级的需求和依赖就会越强。经过多年的发展,投资者已逐渐认识到评级的作用,评级在债券发行的定价上已经发挥了作用。

    邵立强针对当前评级机构业务资质的管理现状,建议由一个部门对评级机构统一进行资质管理,其他部门可以对该部门认定的资质加以使用。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从银行间市场角度、发改委从企业债角度、证监会从公司债角度、保监会从投资角度,对国内评级公司业务资质进行多头认定管理。但不同资质所指向的评级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一类主体。

    目前,联合资信取得了央行、发改委、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资格认定,在债券评级领域拥有领先地位。据邵立强透露,联合资信已同国际著名的评级公司惠誉开展股权合作和业务交流,通过交流快速提升评级技术水平。

    对于国际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表现,邵立强发表评论说,在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负有一定责任,相信出现这种局面不是主观所为,主要应是评级机构对这类产品缺乏评级经验,对风险的把握缺少历史依据,对未来宏观形势走势的判断偏于乐观。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中债资信发布险企主体评级方法


第1财金 2015-09-24 10:07: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