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标准和企业信用的三大建设
来源:信用中国
2008-05-06 10:18:31
为了使企业全面了解和掌握信用管理制度和技术,商务部研究院的信用管理专家制订了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标准,同时提出企业赊销状况下的“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 组织信用管理体系是指:组织在信用输出和信用输入
为了使企业全面了解和掌握信用管理制度和技术,商务部研究院的信用管理专家制订了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标准,同时提出企业赊销状况下的“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
组织信用管理体系是指:组织在信用输出和信用输入过程中,通过制订信用管理方针和目标从而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组织信用管理体系分别在组织信用制度建设、组织信用技术建设、组织信用文化建设和组织信用形象建设等四个方面对组织提出了严格和规范的要求,并通过管理职责、管理方针、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测量和分析以及管理评审等措施,持续改进组织业绩的有效性和效率,使组织在信用输入和信用输出两方面发挥信用的合理效用,将组织获利能力最大发挥。
组织信用管理体系标准提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成为一个以“信用交易链”为导向的组织,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确定体系和流程,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组织信用管理体系标准涵盖了组织在信用活动中的所有管理行为规范。包括信用输出时的对外融资管理、对外提供商业信用管理、对外提供担保管理,信用输入时获得融资管理、获得商业信用管理、获得信用担保管理,组织内部信用管理工作,信用对外合作管理,以及信用宣传建设。
由于组织信用管理体系标准主要针对企业群体,下述内容将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为主。
一、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
组织信用管理体系标准首先对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提出要求。
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是指:企业通过制订信用方针和信用目标,组建信用管理部门,明确划分企业内部各信用相关方的职能、权限和义务,制订信用管理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对信用资源进行规范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不断通过测量、分析和评审持续改进信用管理过程,最终达到企业信用管理目标的管理措施。
根据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包括10个内容:①信用方针制订和调整;②短期、中期、长期的信用目标制订;③信用组织机构建设、④信用职能分工;⑤信用资源管理;⑥信用绩效考核;⑦信用奖惩制度;⑧信用管理过程的评审;⑨信用业绩的测量和分析;⑩信用过程的改进。
企业通过信用制度建设能够达到以下目标:通过提高企业整体信用交易能力,创造销售最大化目标;规避在销售过程中的各种信用风险,降低坏账成本和机会成本;规范应收账款管理政策措施,缩短账款回收周期;优化信用获取方资源管理,实现信用获取方档案集中控制;实现内部信用管理固化和管理前置;配合企业总体经营策略和内部管理政策,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提高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效率和整体管理水平。
企业在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信用管理制度是一个独立的政策,这个政策不应被分解到企业的销售政策或财务政策中,而应单独订立。企业制定独立的信用管理政策,来指导和协调内部各个部门的信用输出业务活动。
信用管理工作与哪些部门有关呢?这些部门包括企业的销售部门、财务部门、信用管理部门、储运部门、物流部门、清欠部门、法律部门以及企业的最高决策部门等等。由于中国企业没有独立的信用管理政策,很多信用管理职能被分解到其他政策中,造成信用管理工作无法协调和统一地进行。
第二,采用“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制订在企业信用输出时的管理制度。“3”代表企业在信用输出时应建立前期的资信调查制度、信用评估制度,在信用输出的中期要建立债权保障制度,在信用输出的后期要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制度。“1”代表信用管理制度中要包括如何组建独立职能的信用管理部门的制度安排。
第三,在信用管理制度中,应明确企业的信用方针和目标。
在企业的信用管理政策中,应使信用方针与最高管理者对组织未来的设想和战略相一致,使信用目标在整个组织内都能得到理解和贯彻落实,同时表明最高管理者对信用以及为实现目标提供足够资源的承诺。企业信用目标是企业在一个阶段对信用管理的要求和努力方向,必须在信用管理政策中加以体现。
第四,在企业制订信用管理制度时,应将信用业绩的持续改进作为企业的永恒目标。
二、企业信用技术建设
在企业日常信用管理工作中,将会涉及到大量的、不同领域和学科的信用管理技术。学习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能够迅速提供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大大降低企业在信用输出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信用风险,达到企业信用输出成本最小,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1.企业资信调查技术
“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理论思想认为,信用信息收集、整理是信用输出时信用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工作。在企业信用输出时,必须事先收集信用获取方的信用资料,并不断保持更新,使企业在信用决策过程中始终做出正确的判断。企业应收集和整理企业现有的所以信用获取方的信用信息,并将这些信用获取方信息资料汇总、整合和归档。这些信用获取方资料包括业务部门掌管的信用获取方基础信息、原始文件、法律文件,也包括信用获取方每一次交易的情况、付款情况、DSO分析、坏账情况等等。这些数据统一收集起来,交由一个管理机构——通常是信用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没有获得完整数据的信用获取方,规定时间尽快补充这些数据。
2.企业信用评估技术
企业收集信用获取方的信息后,需要对数据进行评估。对信用获取方的信用要素必须运用科学评估方式把风险评估出来。当收集到客户的信用信息后,下一步就要来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是一门非常专业的技能,国际上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采用财务指标进行评估,称为财务评估,另一是种采用信用要素评估,称为信用评级。财务评估是一般企业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以财务指标作为客户信用状况的唯一标准,其他信用要素不予考虑。财务评估的好处在于可以量化客户的信用状况,因为客户财务报表是量化的。但是财务评估的缺陷也很明显,就是没有考虑到其他信用要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信用评级将客户的所有信用要素都包括进来,按照“3C”原则对客户进行评价。信用评级的优势在于反映了客户全面综合信息,不利之处在于很多的信息不宜量化,或信用信息量化的标准容易出现偏差。目前银行基本都采用信用评级的方法考虑一个企业综合的能力。
3.债权保障技术
对信用风险较大的信用输出,或者无法准确对信用获取方进行评估决策的时候,企业应考虑采用各种债权保障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债权保障系数、降低成本或适应信用获取方的客观条件。企业采用的债权保障技术包括:抵押,包括质押和物权抵押;担保,包括法人担保和自然人担保;信用保险;保理;福费廷;出口信贷;信用证;承兑汇票和其他保障手段等技术。企业应该对这些中期债权保障手段熟知和灵活运用。
企业信用信息化技术“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指出,从西方企业管理的经验来看,一套成熟、完善的信用管理信息化系统是搞好信用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现在西方企业的所有信用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在一套信用管理系统当中运行,这个系统与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不同。财务管理系统更多的只有记账和一些简单分析功能,而信用管理系统既包括信用获取方资源、信用获取方信息的收集、信用获取方即时评估评级,又包括对账款的跟踪、监控和追收的职能,同时还包括对各种专业化信用信息分析的职能,这些都是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无法实现的,所以企业应该建立一套独立的计算机信用管理系统。
三、企业信用文化建设
企业应高度重视信用文化建设,使其成为企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信用文化建设应包括企业内部诚信教育、外部信用宣传和债务管理。企业应保证信用文化建设的有效和持续过程,策划和制订信用文化建设的方案,强化信用在企业内部、社会、信用获取方、信用供给方的广泛宣传,遵守和履行信用承诺。
企业通过在企业内部诚信宣传和教育,达到以下的基本目标:培养企业内部人员良好道德水准、诚实守信作风;强化企业内部人员对本职工作敬业和热爱,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保证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人员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可考虑以下方式实施:由最高管理者发动和引导、全方位地在企业内部开展信用学习和宣传活动;在企业内持续营造信用文化氛围,通过文件、标语、手册、布告栏、内部刊物和(或)杂志等形式向企业内人员宣传信用文化;通过各种社会媒体宣传企业信用文化;积极参与与信用宣传有关的社会活动;广泛动员企业内人员的提出反馈、建议。企业通过外部信用宣传和债务管理,达到以下的基本目标:使信用供给方能够认识和感受到企业对信用的重视,增强信用供给方向企业投放信用的决心和持续信用活动的信心;扩大企业的交易机会和获取信用的能力;提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可度和信誉度,促进产品的销售;提升政府机构对企业的信任程度;为信用获取方树立优良信用榜样和严谨信用形象,培养信用获取方提高信用意识,建立与企业的良好信用供求关系。企业内部全体人员均应参加信用文化建设,企业应将信用文化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传递到企业的信用相关方。
企业和企业内部人员有意识并积极地谋求获得社会荣誉,包括政府机构、社会机构、公众、信用相关方对企业的良好评价和证明,提高企业的信用形象。
为树立和提升企业良好信用形象,扩大企业融资和交易能力,取得信用供给方的长期信任和支持,企业应培养良好的付款意愿,恪守与信用相关方签署的合同、协议,按时、全额履行付款承诺,即使这样的付款对企业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