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个人信用资源的开拓

来源:信用中国 2008-05-05 17:12:08

从1999年起,我国在扩大内需和应对通货紧缩的过程体系中启动了个人消费信贷政策。从那时起,个人信用成为了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但迄今为止,人们对个人信用、个人信用资源开拓的认识仍存在诸多偏颇。从现在看,有必要对一些基本理念提出一

 从1999年起,我国在扩大内需和应对通货紧缩的过程体系中启动了个人消费信贷政策。从那时起,个人信用成为了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但迄今为止,人们对个人信用、个人信用资源开拓的认识仍存在诸多偏颇。从现在看,有必要对一些基本理念提出一些诠释。   
  
 一、个人信用是一种社会共同约定   

    从根本上说,个人信用是一种社会共同约定。近年来,很多人对个人信用的了解是从"个人信用贷款"开始的。其实,个人信用贷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用形式。在过去很多年中,在农村,谁家盖房、娶媳妇不得借钱呢?这不就是"消费信贷"吗?这种借贷关系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乡村社区的共同行为约定的存在。   

    个人信用贷款是个人信用资源的一种具体利用形式。所有的贷款,包括个人信用贷款,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是分工与交换发展的结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的发明,特别是纸币的发明就意味着信用资源的利用。凭什么我把货给你,你就付给我一张叫做货币的纸?因为这个纸作的货币有社会共同约定的信用。以后随着交换的扩大,"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方式又不能满足需要了,新的社会约定又产生了,这就是贷款。凭什么我把钱给你我可以相信你会还回来?因为有作为社会共同行为规范的经济制度保障。   
  
 二、个人信用资源开拓的关键并非是考察个人道德素质   

    一些地方在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过程中,把考察个人道德素质放在第一位的"个人信用评级"作为最基本的政策。这种政策是很难收到实效的。   
  消费信贷不过是一般信贷的一个特殊表现。它首先依托的是制度,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共同约定,而不是个人的什么东西。不修制度,不首先从社会共同的经济行为规范入手,而去力图从考察个人的经济行为、素质德行中寻求出路,坦率说,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水中捞月"之举。   
  
 三、个人信用资源开拓的主动力并非是政府政策   

    一些媒体总是在大声疾呼政府出台更多的个人信贷消费政策。其实从根本上说,个人信用资源的开拓程度并非取决于政策。   

    政策是什么?政策是政府的经济行为。毫无疑问,个人消费信贷也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途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资源配置应当主要依靠什么机制?应当依靠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只能是辅助的、规范性的。认为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与否取决于消费政策,这同样是违背客观实际的认识。   

    消费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不论哪家哪派的经济学都有一个无需证明的假设前提,就是人的主观消费欲望是没有穷尽的。13亿中国消费者都是理性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不需要政府去"教"。消费和有利于扩张消费的经济行为是市场自发的动力。不是因为有了政府政策人们才知道去消费。如果一定要说信用贷款和政府政策之间有什么关系,那么前者是永远主动的和创造性的,后者总是被动的和规范性的。不要"神话"政府政策,那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延续。   
  
 四、影响个人信用资源开拓的主要障碍在供给一方   

    很多人痛心疾首于老百姓不领政府、银行的情,总是在"借钱消费"上瞻前顾后。这种看法不正确。消费者有什么顾虑?什么顾虑也没有。有顾虑的是银行,是发放信用贷款的机构。不信我们让银行打个欠条就能贷款试试?   

    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到了大扩张的程度。因为第一,私人财富累积已经和"一穷二白"的20余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人们不是老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多少万亿元了吗?个人信用资源的社会物质基础已经具备。第二,人们的私人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寻求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途径。个人消费信贷在本质上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良性工具。"吃了上顿没下顿"时显然不需要考虑财富的市场价值风险,也无所谓资产收益的预期。特别强调,个人消费信贷不是一个简单地让老百姓多多花钱的金融工具,而是个人资产、私人财富实现风险与收益良性组合的工具。2000年时美元的利息比人民币高一倍还多,人们把美元存款抵押出人民币来买房子就是这种组合。有了大扩张的物质基础而没出现大扩张,关键是银行,是金融机构没给人们实现上述组合的更多机会和相应工具。   
  
 五、利用个人信用资源的本质是理财而不是负债消费   

    我们很多银行和金融机构对消费信贷的认识差不多还停留在解放前那个时代。在他们的思想中,消费信贷就是杨白劳没钱吃饭了只能找黄世仁借。应当大声疾呼地告诉他们的是,消费信贷之所以要发展,不是因为老百姓没钱过日子了,而是因为老百姓手里的钱太多了,多到需要进行理财组合的程度了。银行与金融机构不转变这个观念,真正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消费信贷永远也发展不起来,有效的金融工具永远也创造不出来。   
有必要对信贷消费和"负债消费"作点辨析。从1999年上半年迄今,各种媒体在"消费信贷"问题的报道上几乎是众口一词地让老百姓转变观念,要人们"敢于花明天的钱"。有的媒体甚至还用"敢不敢"的说法来挑战读者。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误导,会造成很不良的社会后果。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老百姓生活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是人民积累了一定量的私人财富。"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说法深入人心。而"敢于花明天的钱"的说法给人一种心理印象,好象邓小平同志尚未走远,国家就要把老百姓在过去20年中千辛万苦积攒起来的钱折腾出去;折腾积蓄尚嫌不够,还要人们把尚未挣到手的钱也提前消费。这种说法老百姓不可能"买账"。把信贷消费说成就是要负债消费,这不仅是对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曲解,而且会造成对改革进程的严重阻滞。   
  
 六、个人信用资源的主体是资产信用而不是道德信用   

    有人说,中国人传统地不重视个人信用。这种说法更是对历史、对文化的无知。"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国从市井小民到文人仕族,都有强调个人信用的基本理念。这些人生信条肯定不是从美国学来的。不是个人信用不为人们所重视,恐怕是某些评"道德模范"的证信方式不为人们所重视。因为这种评法评出的可能根本不是人们真正的信用体现,不是市场经济下社会真正认可的信用体现。   

    前期在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很多银行抱怨个人信用记录的缺乏阻碍了业务的开展。实际上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很大的误解,即把道德信用当成了个人信用资源的主体。个人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往能够证明其操守的记录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素质的受教育程度等,固然是其信用资源的一部分,但这只涉及道德信用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值得开拓、最有价值的个人信用资源首先并非是道德信用,而是资产信用。个人资产,其中特别是流动性好的金融资产,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个人信用资源。在过去20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已经积累起了一个相当大的个人财富总量。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6万亿元。此外,私人还持有相当数量的国库券、企业债券和股票等。在近年来住房制度的改革中,随着私人购房的增多,不动产也开始成为人们私人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私人财富才是最重要的个人信用资源。   
  
 七、个人信用是一种资源   

    社会经济活动不可能凭空创造出财富。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规模根本地取决于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源总量。信用是一种资源。开拓并利用这种资源显然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过去20年国民经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信用资源的开拓。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纠正了过去对"自力更生"的片面认识,把"引进外资"作为了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引进外资就包括向外国政府、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外国商业银行、国际资本举债。实际上,开拓信用资源也并非仅仅局限于举债。"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中也包含有动用信用资源的含义在内。   

    开拓信用资源不仅包括对外举债,还包括对内举债。80年代以来,国库券的对内举债形式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国债的作用已经从一般地扩张建设规模发展为用来调控宏观经济形势。包含增发国债在内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成为扭转前期供求失衡局面的重要措施。   

    我国前期在信用资源的开拓上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在企业、政府和个人这样三个拥有信用资源的社会经济活动主体中,政府的信用资源已经开发得比较充分。尽管从财政负债情况看,我们的确还有增发国债的余地,但人们已经认识到,有限的国家财政信用资源应当更多地配置到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中去,例如通过发行超长期国债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而企业的信用资源可能已经被过度开掘。"三角债"和企业债务负担过重等现象都是企业信用资源被过度动用的反映。但与此同时,社会整体中的个人信用资源却几乎没有得到触及。这显然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国民负债结构。一方面,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庞大的个人信用资源被长时间闲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下,负债总是意味着风险,而风险被高度集中于政府和企业,这种严重不均衡的风险分布显然也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显然,开拓个人信用资源将有助于调整这种不合理的国民负债结构。   
  
 八、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最大意义在于优化资源配置   

    在前期战略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因素是生产领域的扩张。但从90年代后期起,由于供求形势的变化,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需求领域。扩大内需、排除消费障碍已成为政策的主要指向。个人信用资源是一种可以转换为个人消费能力的资源。
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确有合理动员消费的作用。但这并不是全部,甚至不是其主要目的。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扩大内需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从战略意义上说,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根本目的并非是简单地动员人们"花钱"、"花明天的钱",而是要造就一种私人财富合理配置和提高其利用效率的方式,是促进私人财富的资本化,是开拓其更快累积的途径。举个例子说,你有50万元,先买个好房子住进去,再把房子抵押给银行贷款作生意,这个行为对你来说是一笔钱办了两件事,对国民经济整体来说就是,通过个人信贷的杠杆使一笔物质财富实现为了倍增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九、实现个人信用评价的关键在于资产信息集中   

    从理论上说,仅6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信用资源就可以创造出足以支撑我国国民经济良性快速增长的信贷需求和消费需求。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没有重视,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极为巨大的信用资源宝库。我国从2000年4月1日储蓄实名制以来,尽管媒体与专家都在不断论述,这个制度将为银行开拓信用资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但迄今还未见哪个银行利用储蓄实名制创造的制度"平台"推出实用性的信用工具。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是,当人们把自己储蓄形式的金融资产集中存于一家特定的银行时,他实际上就已经拥有了等值的信用能力,而且一切繁杂的征信手续都可以免除,个人信用记录也变得无关紧要。通俗地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拥有以个人金融资产为自己担保享受信用消费的能力。当前的一个基本估计是,在北京等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中,每月家庭收入在4000元以上,家庭储蓄存款总额在10万元以上户数可能占城镇总户数的20%。这个估计并不过分。要知道北京市人均储蓄存款余额是全国平均的4.4倍。按1998年末北京市非农业人口733万人、户均人口数3.03人推算、这20%是48.4万户。换言之,如果个人的储蓄存款集中于一个银行并归于一个帐户管理,在北京地区,至少有48.4万户贷款额在10万元以内时几乎无需其他担保或繁杂的信用调查手续。   

    目前看,人们的资产信用资源之所以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其主要原因在于资产信息分散。一方面人们的存款可能分存于多家银行;另一方面银行也缺乏统一个人资产信息的工具、手段。例如,一些银行的活期和定期存款仍然是"各走各的账",人们的信用卡授信额度尚未和个人定期存款提供的信用能力联系起来。把以前分散的私人金融资产集中起来其实并不特别困难。我国目前已经实行了储蓄实名制。储蓄实名制的本意就是要形成个人金融资产的真实信息记录。在储蓄实名制下,对储户来说,把存款分存于若干银行与存于同一银行已经并无实质性区别。关键是银行要有相应的信息管理手段和金融服务品种。可以不夸张地判断,哪家银行能够最早、最充分地提供更方便灵活的信用消费工具,哪家银行就将出现一个存款迅速向之集中的高潮。   
  
 十、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根本举措是尊重私人的财富权   

    当前,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关键在于政府和银行、金融机构认清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二者别老把自己当成制定交通规则的立法者和贯彻交通规则的执法者。交通参与者和警察之间不是一种交易关系。而在个人信贷中,银行和贷款人之间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交易。这个交易要由市场来主导。有些事该由市场机制管,有些事该由法来管。在这些领域需要的是政府的大踏步退出。银行也要把自己摆在与交易对手平等的位置上。没有平等地位就有不了等价交换,没有等价交换哪里来市场经济下的消费信贷、个人信贷?   完善社会信用制度,特别是个人信用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完善尊重个人、私人的社会制度。在一个个人、私人处于无足轻重的社会制度中,不可能有什么有效率的个人信用制度。我看首先应当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共识:个人信贷交易的双方不是"公"和"私"的关系,不是"官"和"民"的关系。这个共识建立之日,就是个人信用制度完善之时。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应对“官员失信”还需完善考评机制


互联网 2016-11-24 08:48:58

马云的虚拟信用卡动了谁的奶酪


网络 2014-03-23 22:04:58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