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呼唤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正是这三大创新的有力彰显。随着信用实践先行和信用政策制度逐步完善,理论研究和信用教育不足的短板日益凸显,已成为影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呼唤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正是这三大创新的有力彰显。随着信用实践先行和信用政策制度逐步完善,理论研究和信用教育不足的短板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信用实践和制度前行的关键因素。立足全国信用教育联盟各成员高校专业研究力量,通过对信用教育实践的深入研讨,力图明确未来我国信用理论和信用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
信用专业人才面临挑战
供给侧改革进程中,信用专业人才面临问题和挑战。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卞志村表示社会发展太快、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太快、政府推进的速度太快,从最高领导人到地方领导人,对信用建设越来越重视。高校培养的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信用管理系主任陈洪海认为,社会信用管理人才的匮乏,不是在座的各位开展本科教育的原因,而是研究生教育匮乏。企业或者单位有一定的责任进行培训,研究生相关的教育应该大力推进,要真正重视起来。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王国栋主任指出,社会提供给专业的信用管理岗位还是相对较少,而且国内大的信用评级公司都是招聘硕士研究生。
信用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信用管理领域在市场端发展较快,信用专业教育仍显落后。
重庆工商大学智融学院副校长吴华安分享到,针对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融智学院办了一届关于信用专业人才培养的论坛。当时有学者提到“信用管理专业的培养要走交叉和融合”,可以将信用与计算机专业结合起来,这一观点对吴校长的信用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冲击。此外,吴校长认为,目前信用专业的培养从软学科上仍显薄弱,所以在这两年过程中进行摸索和思考,如何把软的学科变硬。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叶谦主任提出,在大数据的背景情况下,金融数据挖掘在浙江财经大学整个学院都开课,让信用管理的老师来授课,一共是三个语言:python、R语言、matlab,其校信用管理专业面向以金融企业为主,比如如何管理风险,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有基本的信用管理知识。
北京物资学院许可教授认为,在理论应用方面,信用管理应该同计算机专业有一个结合,类似于金融工程,我们也可以开设一个信用工程的课程。同时,她提议北大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可以牵头编一套教材,除了信用基础教程以外,还需要信用工程、信用案例、信用法律教程等一整套体系下的教材。
信用专业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信用的边界是什么。从个人日常的行为、到组织、机构或者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可能跟信用挂上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失信行为是否还要让他的后代跟着惩罚或者进入任何一个其他社会领域的时候,都要背着这个黑名单?卞志村提出疑惑,他认为针对惩戒的边界问题,需要大家讨论清楚,不能把惩戒力度无限放大,如果是这样的话,对我们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不是一个好事情。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杜丽群教授分析到,我们不能按照老一套、传统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信用管理学科都是要跟社会挂钩的。
厦门理工学院研究所阮德信所长指出社会层面的信用并不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信用管理系主任陈洪海认为信用体系的建设在中国目前还是处于动态发展过程当中,所以不要太过于拘泥于它的边界。信用专业教育的学科设置。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卢亚娟表示,政府的管理实践领域的创新非常快速,我们的理论很难跟上。
天津商业大学金融系主任刘红霞认为信用管理学科专业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对信用管理的属性要重新认识,原来仅仅局限在已有的应用经济学下面的金融学类是否合适。
叶谦教授认为现在的科技金融和信用有关系,数据的采集、评级、应用里面都离不开科技,信用可以和科技金融等同起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用管理系主任董树功教授认为,现在的专业建设存在问题。我们对于信用管理专业的认识不能既是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又是同属关系。作为本科教育,尤其是二本的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与实践密切相关。该学院信用管理专业在2016年开始,安排学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产教融合识别,让学生去这些相关的企业或者让企业的人过来授课进行产教高度融合,并安排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