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国内外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信用已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稀缺资源,而我国现代物流信用的缺失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由于失信成本较小与法制不健全造成失信频发,政府 ...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国内外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信用已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稀缺资源,而我国现代物流信用的缺失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由于失信成本较小与法制不健全造成失信频发,政府与行业协会加快制定管理办法,公布首批运输物流领域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惩治失信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相对较慢,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快马加鞭。
一、引言
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市场在物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强化市场监管的重要基础。为贯彻十九大精神及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文件精神,提高我国物流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201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29.7万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物流需求结构持续改善;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1.1万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低速增长;物流基础设施环境趋于改善,短板得到加强,物流运输通行设施得到改善,铁路、公路、水路运输建设改造持续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
二、失信成本较小与法制不健全造成失信频发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信用缺失现象愈发严重,市场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突出,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信用缺失导致运输市场秩序混乱,造成垄断货源、欺行霸市、运输过程中货物丢失及不正当竞争等损害托运人权益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从而引起交易成本增大,影响社会效益,制约物流业健康迅速发展。
近年来,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物流服务频频被报道,由于管理不到位以及信用缺失,对广大消费者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航空运输和快递邮政方面。2010年,国内航班平均延误约1小时,部分航班甚至延误4小时,随着航班赔偿新规发布,航班延误取得较大改善,2016年,全国客运航班平均延误时间为16分钟,同比减少5分钟。同时,2016年全国邮政业消费者申诉中心共受理申诉130.7万件,快递企业的有效申诉为26.3万件,其中快件投递服务、延误、丢失短少问题是消费者申诉的重点,分别占有效申诉总量的37.7%、28.8%和20.1%,从申诉内容看,邮件损毁、邮件丢失短少、邮件延误、投递服务等申诉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趋势。
三、物流行业信用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支持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集中出台,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在信用评价标准规范和程序方面,相关行业协会进行的企业信用评价在《物流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中公布了需要对参评企业征集的信用信息条目,评定过程较为模糊,未经市场检验,评定结果在说服力方面缺乏明确的定量依据。
为加快推进运输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人民银行、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等20部门近日联合签署了《关于对运输物流行业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及其有关人员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并印发。
为进一步增强运输物流行业信用建设成效,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调节局指导下,出台《运输物流业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理形成首批运输物流领域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涉及270家运输物流行业相关企业,并在“信用中国”网站上予以公布。
四、改善我国物流业信用环境对策
运输物流行业信用建设需要科学合理配置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各方资源。通过信用区域化管理和一体化管理,政府、行业协会、信用服务机构、企业、媒体与社会大众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实现区域内和跨区域的信用信息资源有效利用,为运输物流行业信用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政府应尽快制定与物流企业、物流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统一的行业标准,出台《信息公开法》,规范信息披露行为,在法律规范保障个人隐私及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对信息进行整合、公开并提供公正的信用报告;政府各部门需联合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车辆的监督管理,建立联合奖惩机制,改变失信企业成本过低,守信者得不到鼓励的现状,同时引入信用服务机构,建设将物流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和披露的公共信息平台。
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对物流企业和物流人员的信用评价的监管机构,建立物流企业和物流人员的信用服务、认证机构或认证中心,做好行业自律模式调查研究、技术推广、标准制修订和宣传推广、信息统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推动行业规范自律和信用体系建设,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要发挥信用信息服务的作用,运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大数据分析方法,提供符合市场需求和监管需求的高质量信用服务,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探索具有行业特色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标准模型,不断提升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适用性。
媒体和社会大众要对企业和人员进行社会监督,通过媒体和大众积极参与,曝光失信者褒扬守信者,营造透明、公正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