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电商小红书借着信息泄露的风波,又着实“红火”了一把。据媒体爆料,共有50多名用户,先后在今年3—5月份接到假客服电话后上当受骗,受骗总金额为879163.58元。像小红书这类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引起的互 ...
近期,社交电商小红书借着信息泄露的风波,又着实“红火”了一把。据媒体爆料,共有50多名用户,先后在今年3—5月份接到假客服电话后上当受骗,受骗总金额为879163.58元。
像小红书这类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引起的互联网安全争议在网上并不少见。而对于频发的信息泄露事件,和社会信用体系薄弱、道德有什么关系呢?
从传统征信的发展历程看,传统征信往往受制于社会的舆论压力,更加的偏向于道德自律性。即将“诚”的品行作为坚守“信”的道德基础,通过良心、信念等内部力量以及外部的社会舆论所带来的自身的荣辱感而实现的一种自我要求与克制。但道德二字在诈骗人员身上一点意义都没有。
长期以来,电话诈骗的破案率低,立案率也极低,成本收益率相当可观。所以只能说,道德的捆绑在客观事实上对改变社会整体信用的缺失并无太多助益。
再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看,互联网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下,销售平台和商家都对数据信息有着难以忽略的刚性需求,商家的商业活动和不法分子未发的犯罪活动,如培训、房产销售、保险、中介等都需要用到大量的公民信息。可以说,在商业活动领域,哪家企业掌握的个人信息越多、越准确,潜在客户的范围就越精准,销售额就越多。
首先,以销售为目的的数据使用,直接导致商家平台根本不会投入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参与到自身数据库的保护之中。任何企业都不是铜墙铁壁
其次,传统征信本身也存在大量的局限性。传统征信的数据往往来源于借贷领域并主要应用于借贷领域,而大数据时代的征信获取的主要是消费者在线上的行为数据,包括网上的交易数据、社交数据以及其他互联网服务使用中产生的行为数据等,可以用来对消费者和平台、行业的信用状况进行推断。
不论是在覆盖人群、应用领域还是在评价思路上,如今的传统征信方式都与社会的时机发展需求存在偏差。因此,如果继续用传统模式,来评判互联网时代的失信行为,将一个强大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职责,脆弱的压在企业和个人道德之上明显是不合理的。
现今,在互联网技术极速发展,第三方征信的崛起,大量的互联网征信机构的加入,对传统征信进行完整的补充。很多机构依旧采取传统征信的漏洞,无感查询地获取用户信息,很多人会担心个人信息被套取。为了个人信息的安全,今年6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提出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惩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立木征信从创立至今,始终坚持个人信息安全为主的原则,以个人授权的形式获取实时准确的个人信用信息,对网贷机构和个人借贷者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