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新闻社报道,中国实体经济的细胞--发债企业已开始尝到“债灾”的苦味。债市大幅下挫,债券取消发行公告刷屏的背后,企业发债融资难度陡增,信用风险上升。 彭博汇总数据显示,截至周四中国境内债市12月信 ...
彭博新闻社报道,中国实体经济的细胞--发债企业已开始尝到“债灾”的苦味。债市大幅下挫,债券取消发行公告刷屏的背后,企业发债融资难度陡增,信用风险上升。
彭博汇总数据显示,截至周四中国境内债市12月信用债发行额达2703.4亿人民币,到期额为3503.7亿元,净融资额为负800.3亿元人民币,债券一级市场处于资金净流出状态。除非最后一周发生戏剧性反转,中国债市融资能力本月势创历史最差水平。彭博及中国央行口径的月度债券净融资额,过去半年均在2000亿元以上。
债市大跌,1、3年期国债收益率月内上行逾50基点,迫使大批计划融资的企业取消发行。彭博统计公开信息显示,近三周公告取消或推迟的已公布债券发行计划,总额约1371亿元,达此前三个月取消发行额总和的2.5倍。
“债券发行少,对企业融资会有打击,”招商银行(17.610, -0.11, -0.62%)高级交易员吴思捷在采访中说,“本来现在违约概率就在提高,如果短端发不出去,接续不上,问题就更大了。” 他表示,国家去杠杆的决心和保障实体企业融资之间需要做一个平衡,“这个平衡很难,需要高层权衡。”
企业受伤
博时基金基金经理王申表示,之前市场过度乐观,现在是流动性风险释放的一个过程。他并表示,如果流动性一直保持这样紧张的状态,整个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会非常高,“这是不可持续的。”
经济回暖,中国央行引导利率上行抑制金融杠杆的意图日渐清晰,叠加人民币贬值及资金外流压力,触发债市11月以来发生剧烈调整,被市场人士形容为“摧枯拉朽”式的下跌。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今年8月中旬的纪录低点2.64%一度反弹了逾80个基点。
流动性趋紧,市场情绪低落,不仅波及了信用债一级市场,连国债、国开债也少见地加入了取消、减量发行的行列。国家开发银行于12月2日和12月20日两次取消发行金融债共计100亿元,而中国财政部也于12月21日罕见地公布缩减240亿元国债发行规模。
“二级市场风险传导到一级市场,主要原因一是债市融资成本的抬升,二是需求量明显下降。”兴业证券(7.690, -0.09, -1.16%)分析师黄伟平接受彭博电话采访时表示,市场大幅度调整,从以前的卖方市场转变为最近的买方市场,以前信用债发行大家都很主动,“最近一段时间,一些承销商需要私下联系找钱。”
违约增加
2016年最后一个季度信用违约卷土重来也为发行市场蒙上阴影,新债融资不畅也可能反过来加剧企业资金链压力,催生更多的信用违约事件。
2015年中国境内公募债市只有6起违约案例,而2016年迄今已有至少29支债券违约。包括大连机床、河北物流、中城建、内蒙古博源,今年11月以来就已有7支债券违约,而整个三季度违约债券数量仅为3支。今年4月,中铁物资等债市信用风险集中曝光,债券一级市场也曾发生大量取消发行的情况。
民生证券分析师李奇霖周四在报告中称,近期流动性问题传导到一级市场,导致一级市场发行明显缩量甚至出现全天零发行的情况,若流动性问题持续,将对一些主体的直接融资产生负面影响,进而由流动性风险引发信用风险。建议重点关注低评级发行人及外部融资能力较差的民营企业发行的债券。
“1月开始进入民营企业债券到期小高峰,日均到期量约20亿,考虑到春节前资金面大概率继续紧张,直接融资有一定压力,”李奇霖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