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10月15日,BJ市举行的2016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诸多金融专家表示,他们在为消费金融机构包括现在一些新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解决方案的时候,这些机构最大的两个诉求和问题在于,第一是欺诈类的风险,第二是 ...
在2016年10月15日,BJ市举行的2016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诸多金融专家表示,他们在为消费金融机构包括现在一些新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解决方案的时候,这些机构最大的两个诉求和问题在于,第一是欺诈类的风险,第二是信用类的风险。
目前,行业的这种欺诈和失信违约的风险其实给各家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很多新金融机构把欺诈风险的防控作为前置或者是作为第一道关口,把欺诈所有的案例都过滤掉以后,才会做相应的信用违约的风险判断。
从信用风险来说就非常多,包括信用卡逾期、网贷平台、法院失信甚至是一些需要信用场景,但是跟金融不一定相关的,比如租车、出行,这些可能也是需要对信用做评估的一些场景,可能会有非常多的信用的风险存在。
信用机构风控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在央行可查询的有征信记录、借款记录的人群大概有3亿,但是中国有大量的这种人群在央行没有被记录,这些人群没有信用记录,但是他们恰恰往往需要借钱的主体,或者是特别缺钱的人群,我们需要对这些人群做相应的信用管理和信用机制的建立。
第二个问题,风控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对于这些专业化的场景是需要非常专业化的风控解决方案,并不是靠一套风控方案或者工具就可以完成,比如说信用卡网申、线下的三四线的贷款,每一套场景都需要信用分析的策略去做分析。
第三个问题,现在国家号称有大数据,尽管我们有非常多的大数据的外部的数据供应厂商,其实在这方面缺乏透明化、公开化的管理机制,包括合规化的管理机制。
第四个问题,其实我们的风控技术到今天为止还需要大量提高,很多的金融机构在使用的比如说评分的技术,其实十年之内没有什么变化。
在大数据、风控、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甚至是神经网络方面,相对来说这些技术是用得非常少的,需要这些金融机构在这些方面做更多的应用创新,包括区块链技术,在风控方面看到了一些可以应用的场景。
第五个问题,我们在给这些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同时,很多的消费金融机构,包括网贷、小贷公司都大量地提出一种需求,就是怎么防范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此外,尽管大数据可以助力新金融企业风控升级,但大数据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因为风控天生就需要协防、联防,需要数据共享的风控场景,所以如果没有大数据的话,风控很多问题根本没有办法解决。但是因为数据的集中存储,数据集中汇聚,必然会考虑一些安全性和隐私性的问题,这就要求这些从事大数据的公司,必须有非常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操守。
卡神小组小组总结:诸多专家在论坛峰会时表达的观点就是我们国内现今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作为正规职业人如何去防范和避免这些债务违约和风控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希望这个资料对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