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征信市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在国外征信体系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制度和法律配套也完善。相比我国来说,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配套的法制也在推进当中,未来行业发展潜力较大。
如今征信行业,正处在特殊的“空档期”,一边是,行业监管尚未成型;一边是,行业乱象暗流涌动。黑市数据泛滥阻碍行业发展,据《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显示,从100多万的调查样本中,让人意识到,个人数据的外泄,已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72%的人群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而81%的人,骚扰电话来电时,就知道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
信息和数据是征信体系的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如何保证,由谁监督?数据收集与合法合理使用的边界如何甄别?这些都是当前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配套法律法规建设必不可少。
但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制度与法律建设也明显滞后。直到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颁布,才解决了行业无法可依的问题,但对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等一系列现实难题还需细化明确,整个法律体系也亟待完善。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征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分析报告》显示,在中国,截至2016年3月底,央行征信共收录8.85亿自然人数据,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数3.7亿人,没有信贷记录的人多达5亿。这也意味着,中国还存在大量的“零征信”、“弱征信”人群——他们游离在央行征信体系之外,甚至没有迈进过银行,比如农民、蓝领、学生等。
正因为如此,也让中国征信体系的搭建,有了换道超车的机会。未来,伴随中国征信体系的逐渐成熟以及征信市场的不断完善,行业发展正在不断加速。